在商業(yè)一線實踐的人,對專家的態(tài)度是很矛盾的。我曾見過創(chuàng)業(yè)者耐心傾聽專家的意見、頗受啟發(fā),但轉瞬他又覺得專家的意見假大空、脫離現實,這兩種感受都是非常真實的。
和需要面對“理論”一樣,我們同樣需要面對“專家”。我們都受著“自己的理論”的引導,這些背后的假設讓我們認為什么“因”會導致什么“果”,專家則是他人的理論,當我們自己的理論無法解決問題時,我們常求助于他人。理論和實踐有著很大的差距,專家的理論尤其如此:我們自己的理論是一組自己多半未曾仔細觀察與思考的假設,面對它是重思這些假設,看這些假設和實踐是相符還是相悖;專家的理論則多是通用型的歸納,是散點式的觀點,是啟示式的言論,它們往往和緊密成一體的實踐極不匹配。
專家有很多種,有的是某方面的專業(yè)人士,有的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前輩,有的是其他領域的智者,但總的來說,他們思考的是一般性的、共性的問題。對我們所面對的出錯了的系統,他們并無完整的、深入的了解,但專家提供了諸多的價值:他們的知識、經驗與智慧可能一眼看出我們未知的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作為外人,他們更善于從整體看問題,不容易被常見的假設所束縛,不受成見的束縛,更能給出超常規(guī)的解決方案;作為專家,他們往往有極擅長的領域,針對它提出的建議常讓人覺得:“原來還可以做得這么好”。
可有過帶著問題聽取專家建議的人都有同樣的經歷:專家的建議會讓我們覺得有啟示,但當試圖把它納入實踐時,往往發(fā)現專家的魔力消失了,完美的觀點放在實踐中常相互矛盾。比如說,專家往往說,關鍵是一、二、三這幾點,或者呈現一套邏輯,由A到B到C,或者指出系統的漏洞要求我們去彌補。可是,關鍵的一、二、三或許抓住了核心,但他們完全沒考慮還可能有四、五、六。由A到B到C從思考邏輯上完美無缺,可它實際有無數的分岔、甚至來回反復,比如由A到B到C的路不是一次走成,而是反復多次走成的。
其實,矛盾是必然,它是專家的理論和實踐的系統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的間隙,這是分工所造成的。所有的實踐者,是系統的擁有者,把各種元素改造、整合成系統,專家的理論也并非是直接可用的,它需要被消化、被改造、被融合,然后才能與系統成為一體。認為專家的意見可以拿來就用,是困惑的根源。
有些不負責任的實踐者,往往就把專家的觀點直接投入使用,其實他們并不尊重專家,他們不過是找到一根救命稻草,出錯了他們可以說,這可是專家的建議,專家變成逃避責任、自我欺騙的借口。
我們需要思考面對“專家”的問題,還因為我們常被兩種常見情景誤導,以為自己也處在那樣的場景中。作為實踐者,我們聽取專家意見時,我們實際期待的是他們提供解決方案或給我們啟示,這是專家的常見情景。但在傳媒社會,專家卻常在另一種類似的、極具誤導性的情景中出現,電視里主持人常說,“讓我們聽聽專家怎么說。”在這里,專家或許還是真正的專家,說的也是專業(yè)的意見,但本質變了,他們提供的是可消費的資訊(可等同于娛樂八卦),和實踐毫無關聯。
另一種有誤導的情景是,專家往往有著很強的魅力,同樣的觀點由他們陳述出來,說服力會大大增強。我們都很自然地會被自己所尊重的人所影響,但作為實踐者聽取專家意見時,我們卻需要快速轉換,既真誠、無成見、完整地聽取意見,又要能對意見采用批判式思考。在實踐之外,對專家的偶像崇拜不會有什么問題,那不過是對偶像的消費,但涉及實踐時,避免偶像崇拜和避免對專家的全面否定是同等量級的問題。說到底,面對專家時,對人應當尊重,對意見我們還是采用“用者責任自負”的態(tài)度,仔細地辨識專家意見,只將真正有價值的融入實踐系統中。
作者介紹 :方軍,互聯網從業(yè)者,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