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是亞馬遜Prime服務的成員,且擁有一臺Kindle,就可以每月免費下載一本書;沒有歸還日期,而且分文不收。
哇,有這等好事?!
先解釋下:Prime是一種免收運費的服務,你每年交80美元,在亞馬遜網站上購買的任何商品就可以享受兩天送達的免費快遞。對那些經常上這家網站買東西的人來說,我想這筆錢還是可以值回票價。
一件很古怪的事發生了。亞馬遜后來決定,與Netflix公司的在線影劇觀看服務競爭,而且供應的電影和電視劇品種越來越多,目前已經達到1.3萬部,迅速趕上Netflix的片庫規模。價格呢?不要錢,只要你是亞馬遜Prime服務的用戶。
免費快遞與在線看電影有什么相干?我也不知道。但對于Prime的用戶來說,這無疑是一大驚喜。
如今又多了Kindle免費圖書,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的熱門新書,只要你是亞馬遜Prime的用戶就能享受。
免費快遞、免費電影、免費圖書,每年只需80美元。亞馬遜究竟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一定有某種更大的幕后圖謀,因為亞馬遜這樣做必須砸下大錢才行。由于這一優惠只限于Kindle用戶才能享受到,其意圖只能是:為了賣更多的Kindle。
對電子化心驚膽戰的圖片出版商,顯然只有在得到大量保證、并且收到大量金錢之后,才肯加入亞馬遜的免費圖書行動。亞馬遜也透露,它提供的免費Kindle電子書其實并非真正免費——它要花錢向出版社購得圖書的經銷權。
“Kindle 用戶圖書館的書籍來自多家出版社,簽約條件各不相同。”亞馬遜宣布,“就其中的絕大多數書籍,亞馬遜都與出版社達成了協議,以固定費率購得。而在有些情況下,則是讀者每‘借書’一次,亞馬遜就按標準的批發條款購買一次,作為一種無風險的試驗向出版社證明,這一新服務可以帶來的不斷增長和創收機會。”
哇,原來亞馬遜是掏錢買下電子書,再免費借給你看。
等等,這種做法讓我聯想到某種東西——我聽說過類似的商業計劃。對了,想起來了。亞馬遜的這一做法,是為了配合它最新推出的iPad競爭對手Kindle Fire(定于本月內發布)。
Kindle Fire擁有多種有趣特性,其實相當于一臺可以消費亞馬遜提供的所有內容的平板電腦:圖書、音樂、電視劇、電影。而它的最大特點是低價:只賣200美元。它等于只用iPad的40%價格,實現了iPad的80%功能。
我們都知道平板電腦的成本,不管生產廠家是哪個:每臺不下500美元。亞馬遜的Fire肯定是虧本賣的,以便讓更多人去購買圖書、音樂、電視劇和電影。他們等于是在免費贈送剃須刀,好賣出更多的刀片。
在互聯網問世的初期,微軟就是這樣扼殺了網景的“導航家”瀏覽器:推出IE瀏覽器并免費供人下載。這樣做需要大把花錢。
區別在于,似乎沒人在意亞馬遜借鑒這一招,即借助其充沛的現金流優勢,向顧客免費贈送東西,以此希望產生更多的現金流。
當年的微軟被視作一家控制欲極強的邪惡公司,而迄今亞馬遜仍然形象良好,廣受喜愛。它沒有卷入在蘋果、谷歌和微軟三家粉絲之間激烈展開的“圣戰”,也沒有像Netflix那樣使出傷害自身的臭招。
當然,Kindle圖書館尚未擁有世界上所有的書。剛開始里面只有5000種,盡管不乏好書,例如《饑餓游戲》三部曲、《快餐國度》、《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等等。你一次只能借一本。不過將來如果你買下這本書,或者再次借閱的話,以前作的筆記和書簽都會保留。
亞馬遜的做法是不是很瘋狂?
我不知道免費快遞和免費電影、免費圖書有什么相干。我只是感到納悶:為什么懷疑一家大公司如此提供免費善舉的人不多——這聽上去有“好得讓人難以置信”的味道。
不過,我知道一點:亞馬遜的Prime服務看上去一天比一天更劃算了。事實上,它幾乎堪稱讓人無法抗拒。
我還知道這一點:亞馬遜的思考方式跳出了商學院教的套路,大大出人意料。而每次有人來一個這種撼動現狀的驚喜,你都會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