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粒天才種子,是如何長成氣宇軒昂的參天大樹的?
其實,每一棵大樹都來自曾經毫不起眼的種子,而每一粒種子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生命力。只要我們給予它們合適的陽光、雨水和土壤,它們都可以迸發潛能,都可以枝繁葉茂。
每一粒種子的萌發,都需要適宜的生長壞境。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
每一粒種子都需要適宜的成長土壤
為何
我們的土壤培養不出喬布斯?
謝正法:人應該在什么樣的環境下成長?是一個老話題了。喬布斯的去世和《喬布斯傳》的熱銷,引起對“美國為什么能產生喬布斯、中國能不能產生喬布斯”的思考。近年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低齡化”的趨勢十分明顯,這一現象也非常值得我們反思。
江于夫: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成才都普遍重視。有條件的家庭,都會把小孩子盡可能送到國外,這最起碼說明,多數人認為國外孩子的成長環境相對比國內好。
吳曄:其實現在在國內,很多小孩從在媽媽肚子里開始,就接受胎教,家長給他們聽音樂、講故事;出生以后、三歲以前,會接受各類早教;三歲以后,家長想盡辦法送孩子入特級、甲級的幼兒園;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傊痪湓?,我們努力創造一切條件,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其實這么密集的教育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呢?
謝正法:確實,我們需要認真思考應該把孩子放在什么樣的環境里成長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放在一個適合孩子成長、成才的環境中,這個環境必須是培養孩子獨立精神、發展孩子個性的環境,必須是孩子獨立自主、主動發展的環境。從目前看來,影響孩子成長的大環境還存在不少問題。有人說:中國的青少年,小學學會寫文章,中學能寫出美文,到了大學不寫了,到了工作崗位就不會寫了。這說明某些環境在扼殺人的想象力、創造力。
江于夫:的確,盡管這幾年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創新,但在如何培養創新的人才方面,我們整個教育體制還基本停留在應試教育上,孩子都是灌輸式地接受知識。我想,和全球其他國家的學生比考試,我們的成績肯定好過他們,但我們的孩子在創新方面和他們相比,還比較欠缺。在此我也不禁想問,教育體制的變革 這么多年似乎進展并不大,問題到底在哪里?
謝正法:事實的確如此,不過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我們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思考在現有的大環境下,我們如何創造好一個適合人發展的小環境。其實,中國也有杰出人才,馬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江于夫:創新的能力和獨立健全的人格是小孩成才的關鍵。作為普通家長,在如何創造更好的小環境上,還是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比如上個禮拜六,我經過少年宮門口,一路上都是來上興趣班的孩子和陪送的家長,這至少說明,我們多數的家長都開始重視孩子在考試以外的能力培養。
發現:
每一粒種子都有獨特的生命力
朱玲:寧波新近出臺了一份關于創新型領軍、拔尖人才培養的《意見》,從今年開始,寧波市將以5年為一個培養周期,培養1400名創新型領軍、拔尖人才,一個周期經費超5000萬元。我們姑且不談這樣的方案是否可行,我覺得成才的必備條件并不是優渥的物質條件,從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個人天性與潛能的自由迸發。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特別的存在,都有自己擅長的能力,同樣,成才的道路也應該是多樣的,成功的標準也是多元的。
謝正法:中國需要喬布斯,但不必也不可能人人成為喬布斯。家庭和教育的功能就在于發現孩子的天賦、興趣、愛好,然后因勢利導,而不是好高騖遠,拔苗助長。只要讓孩子的天賦得到充分地發揮,興趣得到充分地挖掘,愛好得到充分地發展,就是成功的父母、成功的教育。
朱國良:確實,善于發現和尊重孩子的興趣很重要,要讓每個孩子都能盡情地發展興趣特長。杭州市天長小學搞了一個“家庭實驗室”, 孩子們玩得興趣盎然,他們對未知的東西充滿好奇,做實驗好玩又能學到知識,手腦并用,比一味地告訴他們課本知識,學得更快也更直接,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吳曄:“童話大王”鄭淵潔教育兒子鄭亞旗的例子和國際著名鋼琴家郎朗的故事,都是父母善于觀察和發現孩子特點的很好的例證。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脾氣和秉性,作為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特長,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快樂成長。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總能學得很快、掌握得很快,這讓他們自我感覺非常棒,自信心和成就感也自然而然地培養出來了。
包容:
“放養”比“圈養”來得妙
謝正法: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要關注,但不要關住。“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天賦、興趣、愛好得到充分地挖掘和發展。這就要求家庭、教育和社會對孩子給予充分的包容,不但要包容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而且要包容他們的缺點、錯誤,最重要的是要包容他們對權威的挑戰、對傳統的質疑、對已有的批判。
朱國良:我們的教育,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文章中,我們不難讀到少年魯迅的玩性和對追求有趣味的自由生活的渴望。但對孩子“放養”絕不僅是為了放逐天性,也是為了開發智力和智慧,“放養”只會讓人更聰明。近日,英國一群小學生對大黃蜂的覓食行為進行實驗觀察,并在英國皇家學會主辦的《生物學通訊》上發表了研究論文。這25名小學生探索未知的過程充滿樂趣,與他們愛玩耍的天性是一致的,因此很容易做到寓教于樂。假若這25名小學生被沉重的課業負擔壓迫著,他們怎能收獲觀察中學到的知識?假若一個個輔導課逼著他們去讀,他們又怎么可能專注觀察大黃蜂?
吳曄:是的,港臺以及國外在孩子的基礎教育上,確實比我們做得多元、開放。前年,我有幸觀摩了幾家香港幼稚園,他們靈活的教學模式和寬松的教學環境讓我印象深刻,小朋友們一個個都謙恭有禮,他們會微笑著主動用中文、英文、廣東話和客人打招呼,那樣溫馨祥和的氛圍讓我記憶猶新。其實家庭教育也是一樣,營造快樂的成才環境,是家長應該做到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玉寶:的確是這樣,其實社會、家庭、學校,應多給予學生一些寬容,鼓勵其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多為其植入批判性精神,增強其動手實踐的能力。為什么中國人小時候奧數獎拿到手軟,長大了諾貝爾獎卻沒有建樹,因為我們有很強的復制、還原、記憶能力,卻少了批判精神,少了對未知領域的開拓精神。為什么大學生就業難,大家都去考公務員,固然有社會原因,也與中國大學生紙上談兵多,動手能力差,實踐開拓能力較弱有關。
朱國良:沒錯,給予孩子寬松的成長環境,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給他們多實踐、多接觸社會的機會。高爾基生于一個木匠的家庭,他只上過兩年小學,但酷愛讀書,勤奮自學,曾當過鞋匠、面包師、碼頭工人,又結識了各種人,那些地方都成了他真正的“大學”。
誘導:
揚其優,正其劣,成其材
謝正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誘導是榜樣的示范作用,因為他們觀察、認知事物都是從最直接的現實開始的,都是從感性開始的。他們周邊的一切都是榜樣。老師、家長毫無疑問是他們的榜樣,向他們提供的食品、學習用品乃至教育活動本身都是榜樣,特別要注意預防和克服負面的影響。
江于夫:其實,現在存在的教育方式和觀念問題,背后都是高考指揮棒和就業指揮棒在作祟。所以,高考變革 勢在必行,現在的就業人才選拔機制也要變。如果我們一味地只談給予孩子們自由寬松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發展自己的特長,那么很可能等他們長大了走入社會,卻發現許多單位的就業條件還是以文憑為主,所以作為重要影響因素,用人單位的人才觀念也要改變。
朱玲:創造適宜的成長環境,難在我們既要寬容放養又要教育引導。這兩者并不矛盾,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忘記了教育是為了開啟心智,教孩子們知書達禮,教他們先成人而后成才。在這一點上,其實目前以應試為主要模式的教育體制做得還不夠好,有過度娛樂化趨勢的大眾媒體也做得還不夠好,出現有關道德滑坡質疑的社會風氣也還存在很多問題。
王玉寶:喬布斯成長環境,至少有三個因素值得關注。一是科技文化,喬布斯父親是位機械師,他所處時代是美國正由工業革命邁向電子技術革命,他和他的同學,無論是從學校還是從身邊的高科技公司,都接受到很多技術、創新以及動手能力的熏陶。而現在,我們的學生大多數埋頭教室,苦渡題海。
二是人文文化,喬布斯對音樂、文學和宗教很感興趣,心靈方面接受很多人文熏陶,而我們的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的欠缺也很明顯。要知道,人文和自然、科技與思想,最終是統一的,沒有任何偉大科學家是單向度的。
三是創業文化,喬布斯大學沒念多久就退學自己搗騰電腦,逐漸成立公司,發展壯大,周圍有很多他的志同道合者,這樣的一種創業環境,于他的成功也不可忽視。在這三個環境因素上,我們國內能給予孩子們的還很不夠。
?。ū酒?ldquo;圓桌論壇”參與人員為本報理論評論部謝正法、朱國良、江于夫、王玉寶、朱玲,實習生吳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