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來品牌營
銷
顧問機構
董事長 婁向鵬
產品常新,企業常青。任何強大的企業,沒有一個不是靠產品支撐、靠產品的推陳出新實現的。
在每年春秋兩季的中國第一會——糖酒會上,五花八門、花樣繁多的新產品成千上萬,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然而熱鬧一陣之后,真正在市場生存,為企業帶來發展的有幾個?事實證明,95%的新產品不成功!
產品創新為何如此艱難?因為多數企業在甄選產品的第一步上就沒走對,這種胎里帶的毛病在后天調整時將無比艱難。所以,新產品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除了企業有足夠的實力、正確的推廣方法外,在甄選產品上一定要首先把好關。福來根據多年市場經驗,總結出新產品開發的五種典型誤區,并為企業提出正確的標準和方法。
新產品開發五種典型誤區
誤區一:先生產,后定位,跟著領導感覺走
這種誤區的新產品以“生產為導向”,而非以“市場和消費需求”為導向。在操作中,決策者以“主觀臆斷代替市場和消費者需求”,還自以為是市場導向。
由于是領導提意的新品開發方向,生產上也可以實現,這樣往往會弱化市場調研工作,忽視市場消費需求。在產品出來后,通常還會搞一些根本不客觀的“人情調研”,如送政府領導、親朋好友免費品嘗等等,中國人講究和諧,吃了人家的,得揀好聽的說,其結果可想而知,贊許聲一片!
很多企業往往先有一個決策者關于新產品的構思定位,然后再去論證這種新產品的市場前景,更有甚者決策者拍腦袋先把產品生產出來,再考慮滿足哪部分消費者,完全代替消費者思考,這種不以“市場為導向”,而是以“生產為導向”進行產品開發;不以“消費需求為導向”,而是以“領導指示為導向”的新產品開發,風險不言而喻。
成功的食品企業,都非常重視產品開發,比如雙匯。拋開行業“瘦肉精”事件,雙匯之所以成功,與其重視新產品開發密不可分。據了解,雙匯新產品研發部有近百人,每年每人都有新品開發指標。雙匯不允許產品開發人員坐在辦公室空想,而是要花幾個月時間“泡”在市場中,從兩個方面去找方向:一是看老百姓的餐桌上、生活中、酒樓里都吃什么;二是市場中有哪些新鮮產品銷路不錯,很受消費者歡迎。這兩條研發方向,大大提高了雙匯新產品的市場接受度,保證了雙匯銷售規模的持續增長。
誤區二:誰走俏,我跟誰,跟著成功風向走
必須承認,跟進成功產品是新品開發的捷徑,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作為企業新品開發的慣常機制,就不可取了。畢竟,每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戰略定位,通過一個或幾個產品,打造自己在某一領域或細分領域的核心優勢,把根扎深,才能在未來擁有競爭的資本和實力。
產品跟進,只能作為短期戰術手段,不應作為發展方向。國內許多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時只重視短期效益,看到市場上什么好買就趕緊模仿跟進,要知道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跑,總是滯后的,你只是“綠葉”,是“山寨”,是在證明“第一”很成功,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這樣做的結果是產品開發盲目被動,永遠也不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新產品開發沒有系統性、持續性,長期以往將造成產品結構混亂,戰略方向不清,無法形成優勢積累。
當然,除非你是康師傅、是娃哈哈、是中糧,否則不要把“跟隨策略”當作慣常機制。即便是跟進,也要差異化跟隨,要有所創新。
加多寶王老吉成功了,跟隨著來了!先不說資歷老的黃振龍涼茶、鄧老涼茶、徐其修涼茶都推出了鐵罐裝,分享蛋糕做大的果實。一些后來者紛紛跟進,福建達利食品集團推出和其正涼茶,潘高壽藥業股份推出潘高壽涼茶,白云山藥業推出白云山涼茶,瑞年國際推出順牌涼茶……2008年春季糖酒會上,大小幾十個廠家的涼茶新品粉墨登場,除了和其正打出大瓶裝差異算是成功跟隨,最終絕大多數產品成了王老吉的陪襯品,或無聲無息,或茍延殘喘。
誤區三:只做最好,品質過硬變成“品質過剩”
新企業往往容易步入這個誤區。由于企業新組建,企業未來的戰略規劃、前景藍圖和前期工作多由老板主導,但大多數企業老板擅長戰略規劃型思維,缺乏營銷戰術思維,在新產品開發上,很容易走進“品質是企業的生命”的誤區,放大高品質的戰略意義,導致成本過高,品質過剩。
本以為高品質能贏得競爭優勢,結果適得其反。品質沒有很好的結合市場競爭需要、消費者需求等因素,造成新產品進入市場時,成本過高,缺乏競爭力,渠道難接受,消費者也不買賬。
湖北的一家水產企業,立志要做成淡水魚精深加工的老大。產品如其人,主打新產品魚丸真是做到了“真材實料”,主料魚糜含量非常高,輔料淀粉添加非常少,自然成本比一般的廠家高出兩倍。產品一上市,流通渠道經銷商反饋:產品品質是不錯,但是沒有必要,這么高的價格,流通根本走不動;商超渠道經銷商反饋:可以做商超,也可以賣得比品牌魚丸貴,但你要有市場推廣支持,另外,你的利潤空間根本不夠,沒錢賺也不行。
這就是典型的“重品質”而忽略了市場競爭力,渠道不愿賣,消費者不愿買。
誤區四:賣給所有人,重共性,輕差異
企業開發新產品有“兩怕”,一是怕定位窄了,人群小了,銷售上不了量;二是怕新產品定寬了,看似老少皆宜、男女通吃,人人都能買,可能因為沒有特色,哪類人群也抓不住。這是兩個極端,很多企業正為這種事糾結苦惱。最終,往往占上風的還是“不能把市場定窄了”。
國內許多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時過于偏重產品的普適性,過分追求市場份額和銷售量,開發一個新品就希望其適應盡可能大的銷售對象范圍;只重視消費者顯在需求,而不是研究不同目標消費群的潛在需求,進行目標市場細分,尋找新的市場機會。結果造成許多企業新產品開發一窩蜂的現象,大家的產品都集中在有限的幾個目標消費群體,產品同質化嚴重,差異化不明顯,陷入惡性競爭。
寬和窄是相對的概念,在營銷上“小定位”更容易成就“大市場”。放在中國13億人的市場中,每個細分市場的容量都不能小覷,所以不要怕定窄了上量難,先定位精準,抓住細分的核心目標消費者,讓他們先消費起來,市場就被做活了。
就像蒙牛推高端奶新品“特侖蘇”,利樂包裝,4.5元/包,比一般牛奶要貴兩到三倍。一開始是針對中心城市中產階層家庭消費的定位,很成功,很多中高收入家庭成箱買回家全家人飲用。正是因為這群人形成的消費熱潮,帶動了給中產家庭送禮的消費市場,現在更不得了,全國從中心城市到地市級城市,甚至到鄉鎮市場,蒙牛“特侖蘇”成為中國人“走親訪友”的常用禮品。
看似針對少數人定位的新產品,“特侖蘇”最高峰銷售達到30個億。這說明很多新產品成功,必須有一部分人“先動起來”,才有可能產生“帶入式消費”,才能真正把量做大。一開始就想抓大,可能什么也抓不住。
誤區五:創新走極端,只有“藍”沒有“海”
創新才有藍海,但為創新而創新,容易走火入魔,陷入一個無人的“藍海”。“紅海”也好,“藍海”也罷,首先是“海”,是市場,是消費者,是有海量需求的地方,紅與藍,只是競爭的激烈程度的區別。如果只有“藍”沒有“海”,只有創新沒有需求,那就是“死海”!
創新,不能忽視消費者的品類認知。健力寶在2003年重磅推出“第五季”系列飲料新產品,最終以失敗定論,也把健力寶也帶入了虛無的“第五季”。為什么?原因很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消費者不知道“第五季”到底是什么東西,代表了哪個品類。我想喝綠茶、他想喝可樂、他們想喝咖啡、大家都想喝礦泉水,消費者心智里是有品類格的,只有明確品類,才能與消費者有效溝通。每一個品牌的背后,一定代表一個品類,否則就是“第五季”,不到底是哪季。
創新,不能忽視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娃哈哈的非常咖啡可樂,是一個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失敗產品,與其說是定位錯亂,不如說是這種產品根本沒有消費習慣。可樂和咖啡都是洋人的飲料,中國人根本就沒有這種消費習慣。沒有消費習慣的東西,要去快速培養,那就得玩“燒錢游戲”,風險肯定小不了。再者,中國人普遍接受咖啡和可樂至少花了一代人的時間,為什么?難喝!不合中國人的口味?,F在,把這兩個洋飲料兌一塊兒,會是什么“怪味”?從創新上講,絕對大膽,但作為消費者想想,有喝的欲望嗎!
搞清上新產品的戰略目的
新產品決策,不是一樁生意,而是企業應對內外部變化而進行的一項戰略決策。所以,一個新產品上還是不上,必須首先明確這項決策的戰略目的。正確的新產品決策應該基于以下五種主要目的:
(1)不斷培育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當原有產品出現停滯甚至衰退跡象,不能再為企業創造更多、更高的利潤率時,企業往往會積極地進行新產品營銷。如“農夫樂園”的推廣,就緣于養生堂企業發現,礦泉水已經成為微利產品,企業必須靠新產品來創造利潤。
(2)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以確保領先地位。中國移動曾經長期自滿于自己的“全球通”業務,可當聯通也開始進入市場搶食時,中國移動開始以一連串的動作相繼推出“神州行”、“動感地帶”和更細分的“校園卡”業務。
(3)不斷豐富自己的品牌魅力以創造更高績效的回報。品牌需要不斷更新才能永葆青春。沒有新產品,品牌就會趨于老化。南方推出的杯裝黑芝麻糊、可口可樂推出的美汁源果粒橙等都是基于這種目的。
(4)改變行業競爭格局,擺脫競爭對手。行業中的領先企業往往已經形成對市場的割據,攫取了最豐厚的利潤。新加入者或行業落后者要塑造自己的強勢競爭地位,往往通過新產品的成功來實現。當TCL進入手機行業后,它發現自己在摩托羅拉、諾基亞面前幾乎沒有話語權,于是它創造了“寶石手機”這一獨到的新產品來完成自己的進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5)企業發展戰略改變時,選擇推出新產品。中國企業也許是世界上最喜歡多元化戰略的企業。戰略決定產品路線,當華龍要立志成為中國方便食品領頭羊時,它改變了以往偏重農村市場的方針,推出全新 “今麥郎”彈面,完成市場布局,并形成對康師傅和統一的致命威脅。
變是唯一的不變。即使像可口可樂這樣上百年不曾更改自己主打產品的企業,也不敢對消費者的變化掉以輕心,而是通過改變包裝、更新LOGO、提升精神內涵來吸引新生代消費者,同時也不斷推出具有健康概念的新產品。
主打新產品的選擇標準
符合戰略方向,體現企業核心優勢
產品是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的工具。新產品推出,往往肩負著戰略任務。除了為企業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一定要為提升品牌,鞏固和加強企業戰略優勢服務。
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隨心所欲,或是什么都想干,只有為企業戰略服務的新產品,才能為企業戰略優勢加分,成功的機率才更高!
2011年初,南方食品聘請巨星王力宏代言,推出了年輕化、便利化的“南方黑芝麻糊”愛心杯和“南方黑芝麻露”兩個新產品,并史無前例的大力度推廣,不僅是為了解決“品牌老化”、發展緩慢的問題,更是為鞏固“南方黑芝麻糊”第一品牌地位,搶做“中國黑芝麻產業老大”的戰略優勢而推出的戰略性新產品。
當年,低端方便面的老大華龍集團打造今麥郎“彈面”,也是基于康師傅“下鄉打秋風”,華龍必須“進城搶糧草”的戰略需要,而推出的新品牌、新產品。當年,今麥郎“彈面”作為新產品,有明確的戰略使命和任務,那就是定位中高端城市市場,搶康師傅的城市市場份額,今麥郎“彈面”是華龍“進城新戰略”的戰略主力品牌和產品。
符合消費趨勢,擁有較好消費習慣
現在消費趨勢是從“吃飽”到“吃健康”,從“好吃”到“放心吃”。這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老百姓消費觀念的轉變,也是中國當下日益惡化的食品安全環境影響下的消費大勢。
所以,食品要低糖、低鹽、低脂、低油,最好是能代表一種生態自然的回歸,純天然的,傳統的,雜糧的,無添加的,代表了這個趨勢就代表了未來。
德青源雞蛋在北京賣得很火,比普通雞貴兩倍還供不應求,為什么?因為她是“生態雞蛋的品牌代表”,她能提供“喝山泉水吃綠色玉米”的雞下的優質雞蛋;魯花花生油也很貴,但她每年能賣60個億,為什么?因為她不是一瓶普通的花生油,她是“關愛心腦健康的花生油品牌”,她能提供“5S物理壓榨、不含膽固醇”的最好的花生油”。
另外,新產品還有一點需要重點考慮,消費習慣和群眾基礎的問題。新產品不可太過創新,一定要考慮消費的價值認知和消費習慣,要不然容易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娃哈哈的“啤兒茶爽”就是一個典型,消費者不知其到底是茶還是啤酒,沒有消費習慣,硬生生的教育,不僅要花費大批銀兩,還要冒很大風險,除了娃哈哈,誰也不敢輕易去嘗試。
相反,“九龍齋”酸梅湯越做越好,為什么?因為中國人從小就有喝自制酸梅湯的良好習慣,屬于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當然容易成功。中國傳統飲食還有很多,比如紅棗羹、綠豆湯、酸梨汁、豆漿、玉米汁等等。
農夫山泉的“水溶C100
”
為什么一上市就被年輕人接受,
搞得娃哈哈眼讒,跟進了一個“H
ello C
”。一個是維C的“健康與漂亮”被教育成熟,更重要的是有小資情調的美女,有用檸檬泡水喝的成熟的消費習慣,所以有農夫山泉的“檸檬從來不是用來吃的”一下擊中了小資美女們的心。
符合差異化條件,產品力過硬
營銷的本質是差異化競爭。新產品開發就應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產品沒有特點,體現不出特色,結果是必然同質化,大家都一樣,沒什么可比,只能拼價格,這樣很容易形成惡性競爭。
福來策劃的“仲景香菇醬”,一誕生就具備其他佐餐食品不具備的特點,完全是用香菇做的,一粒一粒的香菇,看得見嚼著香,比一般的老干媽、飯掃光等佐餐醬菜更營養,也更健康,真材實料看得見,所以一上市就顯示出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一個河南省,第一年運作銷售就達到6000萬。
農夫山泉“天然水”也是典型的產品差異化例子,在大家都在做純凈水和礦泉水時,農夫山泉推出了“天然水”,并打出了“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做大自然的搬運工”的訴求,來體現純天然的礦物質水的優勢。
當然,產品需要差異化,更需要產品力來支撐。對于食品和飲品,特別是小食品和休閑食品,第一產品力就是要好吃,就像仲景香菇醬,絕對是一口不過隱,吃了還想吃!口味好是食品的第一生命力。差異化不明顯,有時還可以通過策劃來挖掘和包裝,口味這一關過不了,一切都白扯!
符合有品類無品牌原則,易于搶占老大地位
所謂有品類無品牌,就是消費認知和消費習慣很成熟,但卻缺乏領導品牌,尤其是我們廚房餐桌上的食品和調味品。
柴米油鹽醬醋茶、牛羊雞鴨魚肉蛋中,大米有了金龍魚、福臨門、五常等品牌;食用油有了魯花、金龍魚、福臨門;豬肉有了雙匯、金鑼、雨潤;醬油有了海天、加加、李錦記;調味品有了太太樂、王守義、豪吉;雞蛋有了德青源、咯咯噠……但是這些只是少數。更多的品類沒有全國性領導品牌。
如:山西老陳醋、米醋、料酒、剁椒醬、豆瓣醬、火鍋底料、胡椒粉、蒸菜粉、淀粉、牛肉、雞肉、羊肉、鴨肉、雞蛋、粉條、面粉、各種果蔬等等,都沒有全國性領導品牌,這些都是新產品的方向。
十年前,都沒有品牌,大家都是新產品??纯唇裉?,海天醬油年銷售額70億,魯花花生油從2000年的1億元上升到了目前的58億元,太太樂雞精年銷售16個億,8萬噸,名列全球第一,德青源雞蛋短短幾年時間,從50萬發展到5個億……
綜上所述,95%的新產品不成功,關鍵是戰略和策劃的不清和滯后,缺乏從企業戰略方向、消費需求、產品差異、市場機會等方向甄選新產品的標準,導致新產品開發進入誤區。不過,這只是新產品成功的第一步,下一步更重要,那便是價值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