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世界動蕩不安,從日本福島核危機中東京電力的松懈和隱瞞,到利比亞軍事動亂數百億中國企業投資的安全問題,都使人甚為擔憂。而國內“瘦肉精”和錦湖輪胎事件,也使得消費者對企業的誠信和道德水平,提出了高度不信任的疑問。
而新近爆出的IBM公司114起在華商業賄賂丑聞,更將那些原本備受贊譽的世界性知名企業的真實道德水平暴露無遺,面對屢屢發生的不正當競爭手段,公眾的懷疑和失望也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道義和利益,一直是現代經濟社會所考慮的天平兩端的均衡。尤其對企業來說,不僅要肩負股東的利益回報,也要兼顧員工的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近幾年來非常流行的企業社會責任,就是對一個企業在社會分工中所應當起到的責任和權益提出的明確要求。而在企業所擔負的各種責任和道義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首要要求就是“不違法不作惡”。
這是一個按公平契約運作的社會,起碼在道義上是。企業和社會、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群際關系,除了功利的競爭關系以外,尚有一種稱作是共生關系,可以是互相競爭、互相協助,也可以是對等利益的互相交換。但這種合作型的、不互損彼此利益的方式,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不以傷害他人利益為基礎。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就是在公平的基礎上,展開公正的競爭。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或是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商業暗戰,都應當遵循人類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戰爭不誤殺平民,商戰不損害公眾利益。
而為何以公平、公正為名的跨國企業,一到中國就陷足于違法的商業賄賂泥潭,除了公司自身的價值取向有問題之外,也和我國目前不健全不完善的市場經濟規則環境存在很大關系。在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由于政府官員控制著資源的配置權力,并最終與巨大的經濟利益直接相關,也就直接催生了公司的“尋租”心態和商業賄賂行為。從諸多在華外企屢屢深陷商業賄賂丑聞的高發性和持續性就可以看出,當市場經濟體制存在尋租的空間和制度缺憾時,以獲取利益為第一位的公司企業,就很難抵擋住這種誘惑。
企業的淪落,首推失信和逐利,其實質卻是整個社會混亂背景的伴生和衍射。假如企業依靠虛假的交易而獲取權利的庇護和不公平的資源,這就不是一種基于社會契約式的利益交換和價值創造。我們批判企業在道義上的失信和失責,僅僅是出于我們對于維護道德底線和社會責任之正義色彩的良知。如果出于對不正當利潤的錯誤追求,就趁機出賣自己公正與正義準則的行徑,不論是誰,都是不可原諒的。
我們要用公益、社會責任這些形而上學的道德杠桿來衡量一個企業、一個市場的優劣,并且呼吁每一位企業家和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都應該肩負起偉大的歷史職責和公眾意識,為社會提供最合適的產品,為員工創造最優秀的條件,為股東創造最合理的回報。IBM已經是百年企業,也不免犯下商業賄賂的錯誤,這更加說明企業的商業道義是多么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