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迷執于每日的市場客戶、客戶訂單時,很容易忽視對企業整體性、系統性的命理觀照,以至常常做撿芝麻丟西瓜之舉而無法自察。
有朝一日,市場突然掀起波瀾或迅速跌入低谷,就象這次金融危機,各種矛盾由某個導火索引發而集中爆發,面對危機重重的、捉襟見肘爛攤子,也許才會開始后悔自己為什么先前沒有洞察到。為什么預先沒有做足夠的戰略準備或調整?為什么預先沒有將某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矛盾系統解決掉?
企業生命的戰略性思維就是基于對企業生命節律的掌控。
任何一個企業自小型、中型到大型,不同發展階段都必將出現不同共性問題,呈問題解決式發展的波動規律,另外,任何一個行業市場因市場經濟的動態平衡性亦有其自身的波動規律。
一個系企業內在管理的必然性問題,一個系企業外在經營環境變化的機緣問題。而企業的生命節律則是應和并決定于內、外在因素的平衡。如何來把握這種動態平衡則是企業戰略性思維關鍵中的關鍵問題。
面對市撤境的不斷變化,應變市場是必然的選擇。而要能應變市場,首先就得識得變化,識得市場,識得先機。識得才會有機會、機遇,才會延伸出緣分。
所以說,要把握企業生命節律,首先就要能識得機緣,應變市常這是企業戰略性思維的基本思路。
識得機緣必基于企業戰略性思維的前瞻性。前瞻性是企業所有經營管理政策、措施正確的根本保證。在對未來前瞻性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真正知道要如何應變,如何革故鼎新。
關于企業的前瞻性培養,決定于企業決策層的思維力水平,這個問題我在《融通之道從知識、能力到智慧》一書中已做了詳盡的闡述,讀者可以查閱。
革故鼎新,對于企業來說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經營方面,二是管理方面。《易經》雜卦傳中說“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其本身即是易經的兩個卦象,即革卦、鼎卦。這兩卦的關鍵在用火的火候。所謂火候的把握,不外乎是對價值的平衡把握。也預示了變革過程從決斷到展開的中正平衡問題。
平衡之道乃中國傳統智慧文化核心所在,儒家稱之為中庸之道、中正之道,道家稱為陰陽之道、太極之道,佛家則為和合之道、圓滿之道。
對外在事物價值的權衡、決斷為計較、謀略之道,陰陽家稱之為長短術、陰謀術,屬外平衡,乃術數小道。直接進行自我價值觀之心性修為,超越價值而價值,和合厚德,為內平衡。必明心見性,智慧大啟,而富前瞻性,乃大道大福德。
大智慧成就,無為而無不為。做人做事必然合道,善緣善助,也必然能圓滿長久,沒有事情不能做成做好的。所以,企業從持續穩步長久發展上說是必須以德為基礎的;從階段性價值,從短視利益上說則多以智之謀略、機巧為用。
對于企業生命節律,如做智慧觀照,首先要考察的是企業的業務體系,其核心在業務體系的結構,及核心業務產品的生命周期。其次是要立足未來,前瞻未來,革故鼎新,做戰略性變革。
因此,我們必須及時省察以下問題:
我們得很清晰地明白自己企業正處在核心產品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
我們應如何進行我們企業的產業結構布局?
我們當前的管理體系是否能夠支撐企業未來三至五年的戰略性發展?
我們擬如何打造支撐企業未來戰略性發展的、完善的管理體系結構?
我們對障礙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瓶頸問題是否投入了足夠的變革成本?
對于戰略性變革,我們是否做好了“舍”的準備,是否可以承受以階段性代價換取更大更長遠價值的心態準備、財政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