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大洋彼岸,“占領華爾街”事件已經發展為“占領華盛頓”運動,并大有蔓延全球之勢;大洋此岸,我們爆發了5萬人“占領淘寶”的事件,但是很快就告一段落,您作為風險管理方面專家,如何看待“占領淘寶”的事件?
雷雨:那邊的“占領華爾街”運動被稱為“民權挑戰金融權”,反映出資本的貪婪和民眾的失望;這邊的“占領淘寶”事件被視為“民權挑戰霸權”,反映出淘寶危機管理之弱,和商戶的“無助”與“野蠻”,二者都是一場危機,只不過性質不同、訴求不同、處理方式不同罷了。
《華夏時報》:如果從危機風險管理的角度審視,“占領淘寶”事件能說明一些什么問題呢?
雷雨:淘寶事件從起始到告一段落,前后也就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要分析“占領淘寶”之所以釀成一個巨大危機成因,則需要翻開整個事件前后孕育的過程。我們可以回顧一下:
9月初,有傳言稱淘寶商城將發布“新規”,大幅提高年費和保證金,對此,商城內眾多中小賣家紛紛對此求證,但淘寶并未回應和證實。
9月22日,淘寶商城公開辟謠,發布《阿里巴巴:提高年度費率傳言不實》的消息,中小賣家情緒暫時穩定。
10月10日中午,淘寶商城突然發布《2012年度淘寶商城商家招商續簽及規則調整公告》,大幅提高年費和保證金,新規執行時間設在了10月17日,此前的傳言被證實,不少商家感覺被耍,情緒高漲。
10月11日21時,不滿新規的中小賣家開始在網上聚集,隨后對大商家進行惡意攻擊。
10月13日,反淘寶聯盟參與人數超過5萬人,攻擊范圍擴大到直通車、聚劃算。
10月17日,在商務部表態后,手寫五個“忍”字的馬云回到國內,閃電出臺5項新措施,投入18億元資金,對新規進行了讓步調整。
從上述事件的表象過程分析,一是淘寶“霸權”新規沒有征詢大部分商戶的意見;二是淘寶出臺政策遮遮掩掩;三是淘寶缺少與商戶溝通的渠道與誠意等。所有這些,都說明淘寶危機風險管理嚴重不足。
《華夏時報》:您認為馬云及淘寶在本次危機中,存在哪些具體問題或不足呢?
雷雨:我想,如下幾個問題或許值得思考:
第一,淘寶網及淘寶商城,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商城,而是一個網絡社會,畢竟淘寶上有800萬商戶存活其中,其中可能承載800萬個甚至更多家庭的希望。既然是社會,則管理起來就不是那么簡單,不能夠按照單方面意愿進行管理,要了解“民眾”的意見和想法,要做很多疏導和溝通工作,要知道一個社會,尤其是網絡社會所可能潛伏的危機有哪些,要有相應的預案應對措施等。
第二,淘寶與商戶并不是簡單的“合同”關系,也與傳統意義上的商城與商戶之間的關系不能等同,不能簡單或粗暴地按照傳統合同處理方法來處理與商戶的關系。尤其是淘寶處于市場壟斷地位,其隨意巨幅漲價,已經涉嫌違反了反壟斷法規。
第三,要考慮淘寶與商戶共處在一個特殊網絡的生態環境,而這一虛擬生態環境,與傳統意義上人類生存的物質生態環境是不一樣的,因為虛擬生態環境沒有政治體制、法律制度、社會風俗、經濟環境、自然環境對人類的限制、約束。相反,網絡生態環境更具有隱匿性、開放性、自由性等特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達其觀點,由此也導致相關矛盾處理不能按照傳統物質生態環境的方式進行處理。
《華夏時報》:您如何看待馬云將淘寶網和淘寶商城簡單“劃分”,以及淘寶商城的“品質升級”呢?其中是否也存在沒有注意到的風險呢?
雷雨:淘寶時代,“網購”最有吸引力的是“廉價”,但是良莠不齊,面對京東、凡客等電商新勢力的“逼宮”,淘寶必然演變為“價格、服務、品質”等多種訴求,于是,淘寶商城應時而生。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問題不是出在這里。問題之一,淘寶聲稱“要建一座品質之城”(淘寶商城),要進行一場“品質之戰”,“不愿意續簽的商家,可以轉去淘寶集市(淘寶網)”,這是不是說明淘寶集市就是一個假貨、劣貨市場呢?是不是說明“不聽話”的商戶們只能被迫去假貨、劣貨市場“淘沙”呢?顯然,答案是很明確的。
問題之二,淘寶方面辯解稱“淘寶商城漲價,卻被說成淘寶漲價,淘寶網從來沒有漲過價,也不會漲價,淘寶網會一直免費”。但是,淘寶網已經被打上了“品質”以外的“爛貨市場”標簽后,流量必將大幅流失到淘寶商城,即使免費,但已無“午餐”,這與將商戶趕上絕路又有何異呢?商戶又怎么能夠接受呢?
問題之三,雖然在商言商,“淘寶商城不是慈善家,沒有免費的義務”,但是淘寶商城2009年的技術服務費為零,保證金為5000元;2010年前者漲為6000元,保證金調整至10000元,到了2011年,技術服務費為3萬和6萬兩個檔次,保證金則是5萬、10萬和15萬不等,如此過山車似的漲幅,商戶又如何能夠承受呢?可以預見一下,如果CPI漲幅如此,則社會也必然會出現動蕩,更何況是一個區區商城。
《華夏時報》:對于“占領淘寶”事件,馬云稱“5萬多人真正參與攻擊的是5599人,其中有一半是沒有淘寶店的,有店的人都是被處罰過的”,似乎馬云話語背后有很多的隱語。
雷雨:其實,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網絡社會是另外一個生態環境,“在這個獨立的生態空間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達其觀點,無論這種觀點多么的奇異,都不必受到壓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馬云作為這個生態中重要的一分子,應該諳熟生態中的規律和趨勢,而不應該去計較“占領淘寶”事件中有多少人是“沒有淘寶店的”,有多少人是“有店但被處罰過的”,這又有什么意義呢?任何一個網絡事件中都有大量“局外”的圍觀人,難道這些“局外”圍觀人真的是“無關”嗎?大家都是網絡生態中的一分子,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華夏時報》:5萬人“占領淘寶”事件中,商戶使用了一些比較“過激”的維權手段,您對此如何評價?
雷雨:簡單分析,商戶利用淘寶網實行購物后無理由退款制度,惡意攻擊一些大賣家,屬于擾亂市場秩序的 “不法”行為,可能構成侵犯他人財產權或商譽權,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如果更加理性地分析,尤其是能夠從整個事件本質角度分析,我想大家能夠理解為“雖然有些偏激,但這是弱者的爭斗”。
當然,這么說,并不是說支持商戶采取這種“過激”行動,也不能夠認為商戶的“過激”維權行為就是合法的。
《華夏時報》:馬云以“推遲”新規來進行妥協,淘寶能因此度過“占領”劫難嗎?
雷雨:數據表明,2011年第二季度,“淘寶商城占據國內B2C市場48.5%的市場份額,處于絕對的市場支配地位。”而淘寶利用其絕對市場支配地位,大幅度提高服務相關價格,已經涉嫌違反了反壟斷法有關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禁止性規定。淘寶的中小賣家只能嚴重依賴于淘寶商城,對淘寶新規調整則無任何博弈和談判能力,“占領淘寶”維權只不過是表象,其本質是商戶對其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不滿。
《華夏時報》:馬云是一個傳奇的成功企業家,創建了世人矚目的阿里巴巴帝國,但是,最近馬云似乎不順,您如何看待這些呢?
雷雨:從去年10月阿里巴巴與大股東雅虎一觸即發的戰爭,到2011年6月的支付寶股權悄然轉移事件,再到剛剛“平息”不久的5萬人“占領淘寶”的惡性危機,短短一年內,馬云經歷了一場過山車似的風險危機,我想,這些都不能用馬云常用的“情感、理解、勇氣”等單詞來詮釋,更不能用“即便如此,我們可能還會一意孤行”(馬云語)的意氣去放任,因為所有這些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和孤立的,而是必然相關聯的。因為風險總是潛伏暗處,魔鬼總是藏于細節,如果沒有任何的應對措施,則爆發只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風險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馬云和他的淘寶已經處于一個比較高的發展階段了,正所謂巔峰之側必是深淵,此時的馬云和他的淘寶,唯有風險管理才是其核心競爭力之所在,才是其制勝無敵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