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馬爾門迪爾,洛杉磯分校的泰特、喬恩 ? 顏等三位經濟學家在最新一期的《金融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實證研究論文—《過度自信和早期經歷對公司金融策略的效應》,能幫助我們對所涉議題有更深的理解。
他們發現,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會認為公司資產價格被錯誤地“低估”,覺得外部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不太合算。所以在需要資金時,他們更喜歡內部融資。即使迫不得已必須依賴外部資金來源時,他們寧可借錢也不發行股票。
曾有過在軍隊中服役經歷的CEO們通常會更加激進冒險,更喜歡使用高杠桿。這樣雖然會提高股權的回報率,但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破產的風險。他們還更熱衷兼并和收購,雖然大多數兼并和收購被證明是得不償失的。更有意思的是,整體上看,“二戰”老兵要比韓戰老兵和越戰老兵更愿冒險。這或許是因為相對于韓戰和越戰,美國人在“二戰”中的處境要樂觀許多。
如果你想找一個小心謹慎的CEO,經歷過“大蕭條”的人會是很好的選擇。他們更厭惡風險,喜歡通過公司經營的積累所需資金,盡量不去舉債以免有破產之虞。這對公司的債權人來說是個好事,但對股東就很難說,因為這也意味著錯過一些投資機會,以及更低的股票回報和更多股權被稀釋的可能性。
研究人員判斷管理者是否過度自信的方法很有意思。直觀地說,謹慎的管理者會賣出自己得到的本公司股票以分散風險,因為它們的風險與其人力資本的風險是正相關的。簡單來說,如果持有自己公司的資產,雖然當公司業績很好時,他會獲得更多的獎金且股價也會上漲,他會大賺一筆;但若公司業績很糟,他可就有大麻煩了,不僅可能會丟掉工作,個人財富也會縮水。但是,天性自負的CEO堅信會給公司帶來很好的增長前景,認為股票被“外行”的投資者低估了,因而去持有它們。
重新發現個性特征在財務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近來公司金融研究的一個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都已不再滿足于那些簡單地把企業視為精密儀器的古老理論。在這些理論中,管理者只是機械地對外界刺激做出理性反應,他們的個性和經歷完全被忽略掉了。
除此之外,這些思考或許會拓展我們對于政府行為的理解。例如,備受關注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在體制之外,官員的個性特征在其中發揮了多大作用?或者說,當我們基于某些官員的一些早期經歷去推測他們的執政風格時,這些推測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當然,這些問題還有待學者研究來給出嚴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