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決策者應當盡快補上世貿規則項下的國際知識資本運營這一課,按國際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絕不做假賬,完全可以把高負債率降下來,提高資信,這是恢復中國企業信譽尊嚴首要的財務自救戰略模式
借助資本市場助推企業騰飛是每一位企業家的夢想,然而任何企業一旦選擇上市,必將成為公眾公司,財務信息的真實、準確和透明,是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最基本的剛性要求。
據媒體報道,中國已有350多家企業利用APO在美國上市,總市值最高時超過500億美元。但因上市后股票表現慘淡,近來總市值已縮水至200億美元,大多數企業回報率低,涉嫌財務信息披露不實和審計混亂而被強行退市的企業已涉及多家。“財務報表虛假”已成為美國對赴美借殼上市企業財務審計的借口,中國經濟概念面臨著空前的危機和挑戰。中國境外上市公司何去何從,怎樣做信譽救贖?
打開企業的金庫,做好國際知識資本運營,保護上市公司所有權者權益的完整性是財務救贖的重中之重。
任何企業的資產都由兩大部分組成,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多數上市公司的賬面資產中,有形資產是基本完整的,無形資產中的土地使用權也相對完整,而作為中國會計法則允許入賬的其他類無形資產入賬者甚微。特別是知識產權這個最具活力的彈性資產是企業巨大的金庫,卻被部分或完全遺漏,沒有按市場規則納入無形資產賬面管理。因此,所有者權益呈現巨大的殘缺,更沒有將其轉化為知識資本凝結在產品的成本定價上,導致中國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成為商品時,僅是裸體成本的低價商品。知識成本未納入資本范疇是造成中國企業利潤很低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企業屢遭國際反傾訴訟的根本原因。因此,上市公司的決策者應當盡快補上世貿規則項下的國際知識資本運營這一課,按國際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絕不做假賬,完全可以把高負債率降下來,提高資信,這是恢復中國企業信譽尊嚴首要的財務自救戰略模式。
建立獨立董事團,加大對上市公司運營中的監督與制衡,是保護廣大股東合法權益在公司治理結構上的組織救贖的戰略。
每個上市公司從立項到最終上市要經過復雜的運營過程。多數企業家被拖得筋疲力盡,而忽略了上市公司內部結構的治理。所有的上市公司在投行的輔導下,其法律文件中均不缺程序,缺少的是程序中的嚴格架構和執行。雖然都設有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但所有者和經營者在實際上常常是集權化運營,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架構,定會產生諸多的治理結構中角色的缺位、錯位和越位,致使許多上市公司缺乏對權力的有效制約。而濫用權力必將導致財務失真。
最佳的戰略模式是加大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制衡監督力度,這是在治理結構上的必要手段。
獨立董事是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中最重要的制衡制度。美國企業上市公司要有三分之二的獨立董事行使運營過程中的監督功能,中國境內企業上市也要有三分之一獨立董事要求。這是上市公司不能或缺的角色,職責是對全體股東負責,尤其是代表中小股東對大股東運營中的關聯交易中的財務狀況進行監督,在特定條件下,有獨立的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提出審計的權利要求。但目前的獨立董事們均以個體行為參與,話語權輕微,很難發揮其職能。因此,市場亟需高效率的獨立董事團的介入,這樣才能有效遏制財務造假,這是信譽救贖必要的組織戰略模式。
自覺承擔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高標準的“誠信”持續經營是信譽救贖的惟一出路。
每一個上市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單位,應自覺承擔起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因為每個上市公司的權利為全體持其股票的股東所有,而非原創業主或少數單位人所有。因此每個上市公司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應自覺地履行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對全體公眾股民負責,必須合法持續經營,保持股票的保值增值,取信于股民,承擔起保證中小股東的利益不受損失的義務。財務信息的真實、準確與透明,誠信經營,依法納稅,這是必須承擔的義務和責任。
道德上的“誠信”持續經營是信譽救贖的惟一出路。“誠信”是無形資產的金庫,“誠信者必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