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兩門課對管理最有用:一是短篇小說寫作,一是詩歌賞析。”
作為《中外管理》最為推崇的管理學家,本刊總編楊沛霆曾在“杜拉克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上,對其思想做過這樣的高度提煉:“杜拉克管理思想給我們的影響有幾點是重要的:第一,管理不是管別人,首先管好自己;第二,不要只看內部做得怎么樣了,關鍵是用外部的輸出來看我們內部的成就;第三,實踐是管理之本。”
而這幾個方面,正是杜拉克思想最為骨干的部分!
《中外管理》拳頭欄目“焦點人物”期期必提的“杜拉克經典五問”,就是杜拉克自我管理思想的具體化: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是管理者進行自我管理的最核心認知——走在知道“我是誰”,又一步步“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才是最有效的自我管理。
而自我管理的背后,則是企業的“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杜拉克強調公司要從整體績效出發去定位每個個體的目標,并且在此基礎上把個體的自我控制作為公司管理的基點。想想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把企業劃分為“小集體”的阿米巴經營,海爾張瑞敏的“人單合一”,不都是這個思想的重要實踐嗎?
杜拉克另外一個重要思想,在杜拉克去世之后《中外管理》的緬懷之作——《絕無僅有的彼得•杜拉克7中做了提煉:杜拉克思想真正的意義,不在具體的管理理論和學說,而在這些東西背后的目的和結果。他說:誰決定了組織應不應該存在,能不能存在?那個力量是外界的。組織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把滿足外界要求當目的,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說,組織的目的有而且只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或者說創造顧客所需要的價值!
這就是杜拉克辯證思想的魅力。而這樣觸及管理核心的辯證比比皆是:“實踐是管理之本”,就是杜拉克最重要的思辯。
杜拉克在其第一本專著《管理的實踐》中說過:“任何成功管理經驗,都不能讓別人也一樣獲得成功。”這就是所謂的“管理無原理”。杜拉克所關注的,不是找到一條管理通則,而是信奉圍繞管理的動態變化而不斷權變:“企業家永遠需要的是采取不同方式管理不同的人。”他說:“我對馬斯洛的說法‘簡直無法抗拒’。”
可是,杜拉克從來都不是學術界的主流,他自己也不屑于成為主流。他認為:“只有兩門課對管理最有用:一是短篇小說寫作,一是詩歌賞析”——短篇小說寫作修煉的是對人性的動態觀察,詩歌賞析則是建立良好自我管理的個人修養功夫——但其實證研究方法,由于缺乏模型和數據論證,卻被商學院所排斥。
但恰恰是大聲喊出實踐而非任何理論才是管理之本的杜拉克,正是被全世界管理實踐所檢驗出來的“大師中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