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以來,各大公司裁員就成了全球新聞的主旋律。
跨入2009年一個月的時間,僅僅在一周之內就有10萬人被裁,其中nec裁員20,000人,輝瑞制藥19,500人,麥德龍15,000人,波音10,000人以及斯普林特8,000人。加入這個隊伍的還有星巴克、柯達、飛利浦、微軟、卡特彼勒、家德寶等公司。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challenger,graychristmas估計,今年1月份的裁員總數是241,749人,比去年12月增加了45%,創下7年來月度裁員人數的最高記錄。
據觀察局勢的經濟學家預計,接下來非常不幸,我們還會聽到更多的裁員消息。牛津經濟高級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鮑德曼說,“從我們看到的數字來說,企業第四季度的表現非常糟糕。”
裁員和減薪除了給員工個人帶來心理創傷之外,還會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自2008年12月以來,全球各大公司的裁員總數已達到50萬人,這個數字還不包括處在這場危機中心的金融服務公司。對許多已經宣布或者即將宣布裁員的公司而言,現在真是戲劇性的轉折,因為就在不久前它們的處境還相對較好。正是因為所有公司在這場危機中都未能幸免,分析師和戰略規劃者才開始思考對企業進行根本的變革,即對全球經濟體系進行重組。
事實果真如此嗎?沃頓的專家指出,宣布裁員既不表示它們將要變革,也不能作為對其他經濟領域的整體預測,它只是暴露出企業多年的經營缺陷和戰略問題。過去這些問題都隱藏得很好,資產價值的泡沫遮蓋了資本體系的缺陷和動蕩。而如今在經濟下滑的背景襯托下這些問題都浮出了水面。
裁員的副作用
裁員的決策可能具有某些持久的影響。沃頓商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學教授彼得·卡普利說,“如果企業在經濟困難時期裁員,這將會影響企業與留任員工間的關系。一旦經濟形勢開始好轉,勞動力市場開始供不應求時,你就不能指望員工會對企業依然忠心耿耿。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同時值得深思的是該舉動對公司運營的長期影響。“我認為特別是在美國,企業變得過度關注短期的季度經營數據。但為何不稍作長遠打算,當經濟轉好時企業該怎么辦?未來又需要多久才能重新建立起發展能力?”卡普利問道。
沃頓管理學教授拉菲·阿密特表示,“裁員的決定將會帶來幾方面的問題,企業需要仔細權衡。一方面,當銷售達不到預期要求時,董事會經常會鼓勵管理層要繼續保證收益以及控制運營成本。裁員僅是降低開支的一種方式。然而,在另一方面,通過辭退受過學習 并擁有良好忠誠度的專業員工雖能節省短期成本,但卻會損害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阿密特解釋道,“例如,如果企業解雇了負責開發下一代產品的研發工程師,從而導致新產品無法繼續完成,則當經濟轉暖時,該企業就將處于競爭劣勢。解雇專業客服人員也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樣做會損害顧客與企業合作的意愿,可能會因此造成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下滑。此外,當經濟形勢轉好,銷售額開始上升時,企業就必須招聘和學習 新員工,這時就會出現成本高而耗時長的現象。因此,我建議董事會和管理層在作出裁員決定時應格外謹慎,只顧短期利益可能會導致中長期利益受損。忠誠又能干的員工是所有企業的核心,也是最有價值的資產。”
國際獵頭公司光輝國際上海辦事處的合伙人康嵐提到,在專業性服務公司里,有時中層管理者是首當其沖的裁員對象,因為這些人比較貴。但是,一旦經濟好轉,中層管理者的招聘又將變得非常困難。部分原因是由于在需求旺盛時,項目經理之類的管理人員會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能夠適應不同企業的不同崗位。
危機下的企業現狀
沃頓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卡普利說,現在的問題是經濟危機迫使許多經理人只著眼于短期。“至少在美國,企業似乎只在乎眼前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面臨著實現每季度業績目標的壓力,也可能是因為現在還很難追蹤評估裁員帶來的負面影響,譬如將來經濟好轉時需重重新招聘造成的長期成本,業績無法迅速好轉以及員工士氣問題等等。”另外,還有人模糊地認為勞動力其實是一種時令資源——業績好轉時再招聘新人并不難。這種想法也是造成他們只著眼于短期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些經歷過裁員的企業日子非常難過。卡普利說,“事實上所有研究均表明,伴隨著裁員而來的就是業績下滑。需要聲明的是,宣布裁員其實就表示這家公司已身陷困境。實際上,有時很難區分公司裁員的真正原因。”
這就是說,對于許多已經宣布或者即將宣布裁員的公司而言,它們的問題并不一定就是眼前的經濟危機引起的;這場危機不過是讓它們的問題暴露出來而已。雖然這種說法可能非常直觀,但專家認為不論是公司經理人,還是外界的分析師、投資者和決策者,可能都把大部分甚至是所有原因歸咎于目前的經濟危機,而不去尋找更深層次的問題根源。
俄亥俄州立大學管理學和人力資源教授杰伊·阿納恩德說,目前這樣的嚴峻考驗就讓企業立分高下。“從戰略角度而言,危機對各個公司的影響程度各有不同。譬如有些公司的緩沖措施比較到位,抗壓能力較強,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以及忠誠度較高,成本結構更富有靈活性,供應鏈的適應性也稍好一些等等。”
專家指出,裁員標志著某些行業已經開始甚至加快了變革。金融服務業和汽車業顯然就是如此,但高科技行業也在變革。危機只是微軟、惠普、emc、戴爾、sap等一些知名的it大公司遭受打擊的部分原因。可以說這些公司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都面臨著拐點,所以它們必須變革 自己的業務模式。
以微軟為例,一直以來公司都把傳統的家用電腦作為自己的核心業務,而現在消費者對這種電腦的需求急劇下降導致微軟歷史上的首次大裁員,它最近剛宣布裁員5000人。近年來,市場重心的轉移已經迫使公司開始想方設法拓展其他業務,其中鬧得最沸沸揚揚的就是去年競購雅虎失敗。現在,微軟至少會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首先,它也計劃在搜索、在線服務和云計算等領域增加多達3000個工作機會。搜索業務聘用的人數將取決于分析師口中的潛在“變數”,即公司是否收購雅虎。不論何種情況,微軟的裁員與招聘計劃都由戰略需要決定,而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形勢不好。
不論是微軟、卡特彼勒,還是其他許多公司,需求陡降都暴露出公司運營效率低下的弊端。上述例子告訴我們,導致裁員的問題其實由來已久。不論是整體經濟還是各個企業,裁員都只是證實了某些事情的發生。宣布裁員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會發生的,因為在所有應對挑戰的措施中企業最不愿采用的就是裁員。同樣裁員操作起來也十分棘手,管理層通常不得不作出非常艱難的決定。
保持長遠眼光
對于所有宣布裁員的公司而言,未來的經營難度要比以前大得多,他們必須想辦法利用現有或新的流程來彌補員工減少造成的損失。這些工作需要管理層付出大量的心血。另外許多重大的項目可能會人手不足或者延期進行。而此時如果人心渙散就將給公司造成沉重打擊。
那么是否有特別“擅長”處理這種情況的公司或者管理層呢?卡普利認為關鍵在于首先考慮好并執行替代性的方案。很難想象一個不采取其他新穎措施來削減勞動力成本(降薪、崗位共享、帶薪休假、強制休假等)的公司能夠順利完成裁員。他說,“一家公司在經過認真分析后,發現自己除了裁員無路可走,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太可能出現的。”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阿納恩德說,歸根結底重要的是要保持長遠的眼光。具體來說就是企業除了著眼于目前的危機,還要為將來形勢好轉做準備。他說,“當眾口一詞稱時機大好的時候,你要按兵不動。同樣,當大家都說時機不好的時候,你應當仔細權衡。”即使經理人必須應對眼前的危機,他們也需要把眼光放長遠,為將來的增長做好準備。畢竟誰也不想因反應過度而削弱自己的競爭力,從而從根本上影響公司將來的發展。
今后的形勢或許比預想的好轉得更快。牛津大學的波特曼指出,“現在的衰退很嚴重,未來一兩年還將繼續承受打擊,但企業會調整自己,其實它們現在已經開始調整自己。勞動生產力在提高,競爭力在提高,當經濟好轉的時候這些就將成為推動增長的有力基石。兩年后情況將逐步好轉,企業也會重新開始增長。”
當然,首要的問題是判斷企業是否有能力重新增長。目前經濟困難時期,有些公司為了短期削減成本而裁員,有些公司則采取臨時停工或其他辦法來保護人才。毋庸置疑,將來后者比前者恢復元氣的速度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