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中國制造” 到收購IBM PC,再到成功應對金融危機,聯想經歷了一段異常艱難的發展歷程。而柳傳志在2009年年初的再次出山,也再次成就了他個人在聯想發展史上的一段神話。
通過調整經營思路,變革 組織架構,聯想集團不但止住了下滑勢頭,扭虧為盈,而且市場份額還創出新高。同時,以“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新戰略架構也迅速付諸實施,呈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論及經驗之談,柳傳志的做法似乎還是老三樣: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然而,這之于聯想,卻是戰勝競爭對手無堅不摧的利器。經歷過之前的艱難,再談“老三樣”,柳傳志有別樣的感情和更深的思考。
技術創新有如爬珠峰我們選擇了從南坡上山
聯想集團再往下走遇到的挑戰更大。首當其沖的挑戰,就是互聯網進一步發展變成移動互聯網之后,我們的樂Phone如何與iPhone決戰。如果應對不力的話,很可能在整個移動互聯領域都沒有立足之地,這對聯想是很要命的事。
《中國經營報》:聯想最新一季財報業績令人驚嘆:不僅從2.26億美元虧損反轉到正的9400萬美元利潤,而且,增速第一次超過了競爭對手,市場份額也達到歷史新高。應該說聯想集團成功地渡過金融危機。你認為,這一成功的基礎是否堅實?
柳傳志:我認為是比較堅實的。之所以做出這個判斷是基于聯想集團目前盈利狀況有所轉變。首先我們在國內市場銷量占到一半左右,中國經濟恢復得比較快,PC市場跌得較少,我們整體表現相對就比較好。其次,國際市場我們做得也不錯。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在計算機行業增長只有4%的背景下,我們在新興市場的增長速度達到了50%,實現了大幅度的超越。我們在發達國家增長速度在2%左右,基本上是打平,與我們原先預定的目標差不多。
《中國經營報》:現在是否可以松口氣了,下一步面臨的挑戰還嚴峻嗎?
柳傳志:就聯想集團本身來講,再往下走遇到的挑戰更大。首當其沖的挑戰,就是互聯網進一步發展變成移動互聯網之后,我們的樂Phone如何與iPhone決戰。如果應對不力的話,很可能在整個移動互聯領域都沒有立足之地,這對聯想是很要命的事。其次,在發達國家PC市場上,能不能轉守為攻,這是聯想面臨的第二大挑戰。作為一個國際企業,僅僅在新興市場上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進攻發達國家市場還有若干問題有待解決,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地去做。這也包括在我們的中長期發展計劃之內,其目標是必須保證聯想集團利潤增長的均衡力度。
《中國經營報》:推出樂Phone產品,發布移動互聯戰略,是聯想集團趁機打造科技創新,以及發起技工貿戰略的一步棋嗎?
柳傳志:我們常說聯想靠貿工技起家,實際上也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創業初期,我們用成熟的技術把毛利率穩住;后來建立聯想研究院,開始對前瞻性技術進行研究,又并購IBM PC,實際上,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在等待一個機會爆發。以前,微軟、Intel兩家的技術壟斷使得行業格局都要圍繞WINTEL(Microsoft與 Intel的商業聯盟)系統轉,現在到了新的手機市場的時代,一個新的格局即將出現,而聯想恰恰在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做了大量的研發工作,這也說明,從技術上我們確實到了突破現有格局的最佳時機。
我是做PC行業出身,所以對技術上的認識比較穩健,正如爬珠峰,南北坡都可以登頂,聯想不敢像華為那樣快速爬上北坡,我們選擇了從南坡上山。但是,我老惦記著技術創新這個事,現在我認為時機成熟了。推出樂Phone這樣的新品,證明我們拐大彎還是拐得比較好的。
CEO單獨做決定容易“說到做不到”
如果僅憑CEO單獨做決定,其他人一味服從的話,最后,往往出現“說到做不到”的情況發生。因此,用班子的方式去工作,是制定戰略、執行戰略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這種方法是聯想集團常年研究,從實踐中打拼出來的結果。
《中國經營報》:楊元慶轉任CEO后,聯想集團做了一系列重大調整:從領導班子到全球組織架構,并且制定了新的市場戰略。在應對金融危機這個問題上,有沒有一些規律性的經驗值得思考總結?
柳傳志:集團自身主動進行調整,是因為我們對中國行業規律的深刻認識,以及與國際情況的有機結合。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國際市場應該怎么做,中國企業怎么樣解決水深水淺問題的結合,我們還是有發言權的。
在制定戰略的時候,聯想一貫的做法是“建班子”。這個工作方式已經形成了一套管理理念。“建班子”有兩點好處,第一,可以充分調動高層員工的積極性。依靠團隊的合力肯定比只靠一個人要好。尤其在國際市場環境下,缺乏國際視野和方法,依靠合力與僅靠一人,做出的決策肯定會不一樣,這是團隊的好處。第二,從戰略執行上說,比如,聯想要發展新興市場,這里面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問題,有產品問題,有市場開拓問題,還涉及到供應鏈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是由班子里的幾個人共同研究的話,執行起來效率會更高。如果僅憑CEO單獨做決定,其他人一味服從的話,最后,往往出現“說到做不到”的情況發生。因此,用班子的方式去工作,是制定戰略、執行戰略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這種方法也是聯想集團常年研究,從實踐中打拼出來的結果,這是非常重要的經驗。
舉個例子,楊元慶復出前,董事會也擔心公司其他外國高管會不會走,最后的結果是一個也沒走,而且都在更為積極地工作,這就與楊元慶平時注意調動班子的積極性有關系,他能夠很快地把國際團隊的管理層管理得更好。
《中國經營報》:聯想集團上一任CEO阿梅里奧的團隊,對PC市場營銷反應相對滯后。現在,聯想在移動互聯網戰略、執行力方面,怎么樣向高效率來推進?
柳傳志:阿梅里奧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職業經理人,因此對企業中長期發展的考慮明顯欠缺,這主要體現在對手機業務技術研發的投入,以及對新興市場發展消費類產品研發的投入方面。在PC領域,如果你不做中長期發展戰略的話,相對于其他競爭對手,可能就會慢慢地消亡,甚至猝死。就好像當年做軟驅的那些廠商,還有以前做針式打印機的廠商說死就死了。因此,站在企業的角度,職業經理人第一個責任,是必須要有主人的意識,要站在中長期發展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
我要求職業經理人把企業當自己的命
職業經理人一定要認可聯想的文化,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現在聯想集團的文化建設由我負責,在核心價值觀方面,聯想集團的要求比聯想控股以及其他子公司的要求都更高。翻譯成中文是兩句話:“說到做到”和“盡心盡力”。
《中國經營報》:在總結聯想虧損原因時,你有這樣的思考:金融危機是給聯想帶來沖擊的“直接導火索”,然而真正導致聯想在2008年陷入低谷期的根本原因,卻是聯想并購IBM公司PC業務之后,在企業管理方面所埋下的隱患,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職業經理人的短期行為。這可能是國內外企業的通病。怎樣才能讓職業經理人像創業者一樣,把企業當做事業來做?
柳傳志:我覺得職業經理人的短視問題,在跨國企業中表現得尤為嚴重。如果董事會也沒人堅持做企業長遠戰略的話,這個時候企業就會出現一個空白地帶——沒有人設計愿景。
為什么我會對此特別敏感呢,有兩個原因,一是PC行業不同于別的行業,如果沒有正確的戰略規劃,企業就可能隨時猝死,國際PC行業的發展進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第二,我當時是非獨立董事,看到公司的問題,自己心里有數卻干著急。后來經濟危機來了,再不換人企業就完了,所以就出手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得出結論:如果要做百年老店,企業員工必須要有主人心態,高管要有事業心,否則企業就無法傳承下去。《基業長青》一書講得就很有道理,CEO最好是從企業內部選拔。職業經理人如果不是從企業打拼出來的話,確實對企業談不上有深刻的感情,也不太可能盡忠盡職地工作。
《中國經營報》:聯想集團已經成為了一家國際化跨國企業,以后難免還會涉及到從外面聘用職業經理人的問題,在這方面的想法與做法是怎樣的?
柳傳志:職業經理人一定要認可聯想的文化,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現在聯想集團的文化建設由我負責,在核心價值觀方面,聯想集團的要求比聯想控股以及其他子公司的要求都更高。翻譯成中文是兩句話:“說到做到”和“盡心盡力”。
“說到做到”,其實就是求實內容中的一部分,但是這一點以前是做不到的。“盡心盡力”則是對一個職業經理人最基本的要求。我們會一步一步地來,在職業經理人先做到“說到做到”之后,我們還會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慢慢地他們就會真正認可聯想的文化。隨著有長期激勵的人進入到聯想集團的管理層,職業經理人也會慢慢建立起像楊元慶一樣的事業心。但這可能要分步實現。
《中國經營報》:相比于聘請國外職業經理人,聯想是不是更注重自己培養中高層管理人員?
柳傳志:一定是。當年我們和戴爾展開競爭時,曾研究過這個問題。戴爾選用的銷售經理人都是強刺激手段,達到指標或者超過指標,得到的獎金巨高;一旦不達標,就毫不留情開掉。聯想集團絕不可能那樣做,我們的員工都是認真培養的,并且花了學費和代價,這就是文化差異。像戴爾這種文化,在美國企業中有很多。相比之下,我更看重的是聯想集團的長遠發展,比如,我希望聯想的利潤能夠平穩、持續地增長,利潤高的年份,相對地會更多地投入研發、品牌宣傳費用,這一做法本身與培養人的思路是一致的。
《中國經營報》:主人翁意識是聯想文化的精髓之一,但是,在西方國家往往存在職業經理人與創始人之間的矛盾。對于海外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的這一問題,你有哪些反思?
柳傳志:這個問題很深刻。但是我更愿意跟商學院的人、跟經濟學者一起反思,不愿意跟公司里邊的人進行反思。為什么呢?因為目前在公司里面,有些國際高管在事業心和主人翁感方面,還達不到像中國本土高管的水平。我要求核心管理層一定要有事業心,把企業當成自己的生命一樣呵護。現在這些國際高管能留下,而且能夠相信楊元慶就已經不錯了,對他們再提更高的要求尚需時日。
老板360°
你的座右銘是什么?
困難無其數,從來不動搖。
你做出的最滿意的決策是什么?
1994年對聯想業務部門進行重組,成立微機事業部,堅決做自己品牌的機器,這個決策可能是對聯想至關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認真研究行業本身之外,對企業管理的基本規律也有了深刻的理解,這為之后并購IBM PC,以及聯想控股的大轉型,去做投資業務,都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對你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事實上,我父親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講到對我工作方式方面的影響,實際上我覺得從鄧小平身上學到了很重要的東西。鄧小平的做法是一個舉重若輕的做法,他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個對我后來的工作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如果只讓你說出作為管理者學到的一條關鍵的經驗,這個經驗是什么?
我們經過不斷的實踐和學習不斷總結企業的管理規律,比如說聯想的“管理三要素”,也就是建班子、定戰略和帶隊伍,如果這個研究得比較透徹的話,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即使是環境極為惡劣,打了敗仗,你也能站穩腳跟。打了勝仗時,也絕不會驕傲,而會去認真地分析,我們這一仗是怎么打的。
你現在正在為之奮斗的目標是什么?
把聯想控股辦成一個在國際上承認的有規模的大型企業,而且有一個要求,就是由年輕人來辦,我希望聯想控股能夠投資成立若干個獨立的、有規模的子公司,這些子公司的管理完全由年輕人來實現,他們自己是股東,同時更是主要的經營管理者。
你的業余愛好是什么?
喜歡打高爾夫球,喜歡的原因是老打不好,就希望把它打好。
我也很喜歡跟一些企業家聊天,比如像馬云他們,都是一些很有見地的民營企業家,我跟他們的經歷有很多相同之處,而且很多問題也能談得很深刻。還有就是跟公司里一些高級管理者——能夠關上門隨便說話的人一起聊天也讓我很高興。
手記
會 “寫菜譜”的柳傳志
聯想集團的“起死回生”,讓聯想董事會成員對包括柳傳志、楊元慶在內的中國企業家的管理能力從懷疑到大為震驚。
在最近一次的董事會上,一位跨國企業的CFO這樣表示:當他被聘請為聯想董事的時候,他以為,這家并購了IBM PC業務的中國公司,一定能夠從IBM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但是結果證明他錯了。他建議“西方公司都應該向聯想好好學習管理之道”。
談及柳傳志經常灌輸的管理三板斧(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的奧秘,為何他一試就靈,但卻不能為其他企業復制,柳傳志笑言:“聯想今天的成績肯定不是蒙著打的。”
柳傳志回憶,在1994年到2000年之間,聯想從一個很小的企業發展到今天,是在與國外大企業競爭當中打著長大的。“我們真是從底下打上來的,能打天下的人總是辦法多一點兒,這些經驗積累到今天仍然非常有用。”
柳傳志戲言:楊元慶跟他都算得上能寫菜譜的,可以創新思維的定制菜品。而一般的CEO還只能按菜譜上的方式做——路數死板,沒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言下之意,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競爭對手。
在采訪中,柳傳志一直把制定中長期戰略視作企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過,戰略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聯想的戰略就是反復在矯枉過正中瞄準正確的方向。
2009年年初,柳傳志復出聯想董事局主席的主要原因是要把楊元慶放在聯想集團CEO的位置上。如果當初不是情勢緊迫,柳傳志還是希望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聯想控股的戰略思考上。在柳傳志的規劃中,聯想控股未來要確認三到四家大的產業和行業,不僅僅只局限于投資單個項目,而是要把整個產業鏈打通,按產業的上下游方向,把整個產業縱向鋪開了去做。最終目的就是在行業里找到領先企業,或者是在行業中起一定作用的公司。“這樣做的結果可以形成自己的產業群。公司投完之后就作為控股的核心資產來運營,不再出售。”而且,記者猜測,這一布局應該也與聯想控股未來的上市規劃遙相呼應。
從表面看,聯想控股所做的從投資領域到產業領域的轉向,與當年德隆系所做的金融、產業、資本的無縫對接有一些類似之處。但是,柳傳志表示,“在方式上存在根本的不同,他們違規我們不違規。”
柳傳志坦言,“通過聯想投資和弘毅投資前后八九年的資金積累,再加上聯想集團、融科智地這些子公司本身利潤的積累以后,還可以再向銀行貸款融資,這使得我們有一筆比較寬裕的資金,能夠讓我們從容地按照預定的戰略去做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