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幣兌美元的不斷升值,以及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的持續上漲,不少中國企業壓力重重,生產經營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要走出困境,并在未來保持足夠的競爭力,路在何方?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怎么走?
針對以上問題,從日本趕到深圳,參加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成為資本共同主辦的“2011創新中國高峰論壇”的大前研一先生接受了《經理人》雜志的專訪。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和經濟評論家,曾準確預言日本經濟的泡沫化。
不斷創新才能找到新藍海
《經理人》:人口紅利消失、人民幣升值等等,迫使許多中國企業正在經歷痛苦的轉型。日本企業當年在經歷這個過程時,情況是怎么樣的?他們如何成功完成了這個過程?
大前研一:40年前,日本企業就是簡單模仿西方的解決方案,以及西方的產品,為美國和歐洲的公司做OEM或ODM,這樣是不能使產品產生高溢價的。日本企業認識到,要改變,必須建立自己的全球品牌。
過去40年中,日本的經歷是非常艱難的。我們曾經跟美國進行了20年的貿易戰,有幾百起來自美國的專利訴訟,還有幾十起國際貿易反傾銷訴訟。這些訴訟都讓我們處于非常艱難的境地。這個過程中,日元也升值了4倍。而且我們也面臨工資上漲的問題,現在日本工資水平是全球最高的。
在中國,也會面臨這樣的情況。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說在同樣的勞力投入下,生產出更多新東西,讓顧客愿意付更高的價格,否則企業的利潤就會受到擠壓。這個過程,日本企業花了20年時間,非常漫長、痛苦,代價昂貴。很多公司花了20%以上的利潤來建立自己的品牌,而且要把收入的10%用于研發,這也是一筆非常大的投資—如果你簡單照搬別人的產品,研發或者創新成本只占銷售收入的1%?2%。而且,不少日本企業還對商業流程進行改進。最終,有一些公司獲得成功,找到了自己的藍海,進入了新的領域。
《經理人》:您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轉型,最大的障礙在哪里?
大前研一:房地產泡沫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成為阻礙中國經濟轉型的頑疾。中國必須通過國家創新體系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勞動生產率,通過不斷地創新走向產業鏈的高端,以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資產泡沫風險。
《經理人》:通過創新獲得領先的產品或者技術,是不少企業的夢想。但他們應該從哪里著手呢?
大前研一:我曾經總結過創新的18種武器。托馬斯?愛迪生說過:需要、必要性是創新之母。要對一種產品進行創新,首先要想想客戶到底要什么;其次,要問問自己:有幾種方法可以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
以照相機為例。實際上,人們用照相機真正的需求是為了得到高質量的圖像。那么,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可以滿足客戶的這一需求呢?現在我們就知道,可以將照相機放在智能手機里,也可以內嵌在電腦上,這樣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再譬如手機。大家對手機的定義是什么?我十年前曾在一個公開場合調查過,得到上百種答案—可以拍照,可以做信用卡處理,可以當成電子錢包來買火車票,可以當作汽車的鑰匙,等等。實際上,在今天日本的手機行業,所有這些功能都一一實現。
想象一下,5年之后你的手機、起居室、電視會變成什么樣子,你的公司、家又會變成什么樣子?這些都是創新的源泉。
研究日本企業發展史
《經理人》:有人認為,一些已經成功的日本企業正在逐漸喪失創新和戰略能力,您怎么看?以東芝為例,它發明了筆記本電腦,但并沒有率先發明平板電腦,原因是什么?
大前研一:確實如此。日本有些企業在成功后自大自滿,失去前進動力。但也有不少公司做得很好,是因為他們不斷滿足客戶需要。譬如餐飲行業、時尚行業、手機行業,都有很不錯的企業。
中國有些企業日后也勢必會遇到缺乏前進動力之類的問題。不是說企業沒有創新就活不下去,怎么都能活,但是我希望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年輕一代,利用他們的活力向上攀登。
蘋果這些年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創新成果,是因為喬布斯。喬布斯離開蘋果期間,蘋果的筆記本業務做得很不好,他回來之后才起死回生。另一個是時機問題,如果他20年前推出iPad,肯定賣不出去。創新產品和時機相結合,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創新。
《經理人》:許多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最近股價大跌。對于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您怎么看?您對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有什么建議?
大前研一:中國企業要真正全球化,至少還要花20年時間。這20年,要培育自己的員工,要搭建自己的管理體系,而且還可能經歷很多失敗。中國公司的管理人員,他們對全球化的感覺,可能覺得步伐較快,但實際情況卻要慢很多。你必須要慢下來,必須培養你的員工,培養他們溝通、談判、管理以及各種各樣的能力。另外,你還要面對其他各種各樣的問題。日本企業的全球化剛開始時,也是去了美國,經歷了很多困難,譬如美國企業的歧視、法律訴訟等等,日本企業花40年時間才完成全球化,中國企業可能會更快,但絕不會一蹴而就。
目前中國除了華為,沒有可以稱為全球化成功的企業。因為中國的市場足夠大,中國的企業就把90%的精力放在了中國市場。中國企業現在面臨的問題,日本企業都曾經經歷過,所以我對中國企業的建議是:研究日本的歷史,研究日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的問題和與西方企業競爭的策略,相信能使他們少走許多彎路。
另外,中國企業也可以向印度企業學習,學習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引進人才的方式。印度在制造業方面沒有中國的優勢,但是在醫療、IT等專業性較強的行業中,具有全世界領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