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想做行業生態掌控者。通過吸附各類開發者、服務商資源,開放平臺可以增強用戶黏性、干預流量走向,進而提升其商業價值
這是這一邏輯,驅使中國互聯網行業突然進入了“開放年”。騰訊、百度、新浪、360、搜狗等互聯網業各路巨頭紛紛齊聲高唱開放,業內一下列出了20多個開放平臺。在互聯網用戶增長“人口紅利效應”減弱、企業自身擴張邊際漸顯之后,開放成為了新的最優發展方式。
平臺布局戰
入局的平臺搭建者們正各憑優勢努力吸附用戶,招徠合作方。
眼下,新浪微博的開放平臺已有了2億用戶,第三方目前已經引入約3500個第三方開發的應用,還有約七八千個應用正在申請進入開放平臺。
新浪CEO曹國偉還特地概括過這個平臺的六大商業模式,即互動精準廣告、社交游戲、實時搜索、無線增值服務、電子商務平臺和數字內容收費。
騰訊開放平臺7月底向本報透露的數字顯示,這個集結了朋友網、騰訊微博、QQ游戲、QQ空間及Q+的平臺目前已有活躍用戶超過1.2億人,擁有超過8萬名注冊開發者,審核過4萬多種應用,其中個體應用單月最高分成已超過1000萬元。
奇虎CEO周鴻祎稱,從去年到今年360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斷創新開放,包括推動各個開放平臺的建立。眼下,360已先后推出安全桌面、極速瀏覽器、團購、游戲等開放平臺。有數據顯示,360安全瀏覽器一季度月度活躍用戶數達1.92億,用戶滲透率達48%。
也有繞開互聯網用戶層應用,一頭扎向底層的。不久前,盛大在線提出了學習亞馬遜,提供底層公有云計算資源平臺的計劃。
各家開放平臺齊齊鋪開,自然也會引發各類競爭。譬如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的競爭,又如360甚至要搶在老冤家騰訊之前半個月開個開放平臺大會。
艾瑞咨詢CEO楊偉慶認為,相比過去的產品線競爭,未來用戶平臺爭奪未來會更加激烈,也會上升到新的層面。
易觀國際CEO于揚則表示,實際上開放平臺恰恰凸顯了今天這些互聯網大型企業的野心。
平臺化動機
騰訊的轉身是觀察平臺化動靜的典型樣本。
此前多年,它憑借QQ客戶端匯聚的海量用戶群為依托,它們塑造出一個集結各種盈利模式、貫穿各類互聯網業務的商業平臺,成為了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企業。
它的模式一直被諸多互聯網企業自覺或不自覺地所沿用,其本質是企業憑借原有基礎業務積累的資金、流量、用戶資源導向其他業務板塊,或橫向擴張拓展業務形態,或縱向進入產業鏈上下游環節進行垂直整合。
不過,現在騰訊遇到了一些煩惱。上周,騰訊公布的今年二季報顯示,利潤環比下降18.8%。而此前數季,它的業績盡管仍一路增長,但應收增幅也持續收窄。
此前的發展方式看來已經失速,這就是“類騰訊模式”的邊界。用戶增長的“互聯網人口紅利”衰弱,加上激烈競爭致使行業高度擁擠的結果會使得擴張效率走向邊際遞減。
自然擴張受限邊際,但互聯網公司盡量挽留用戶駐留時間,爭奪互聯網流量入口的欲望不會熄滅,于是開放平臺的方式就成了新的最優選擇。通過這一方式,他們可將解決戶需求的多樣性和企業自發擴張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這也是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構成的一次調整,一眾平臺商此前多以面向C端業務為主,而今后將會增加不少B2B業務的戲份,進而整合成B2B2C業務模式。
新規則待建
新的生長方式出現,但如何界定"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邊界,平臺級公司如何設定自身的為與不為,則成為了行業的新命題。
本周舉行的互聯網大會上,騰訊CEO馬化騰表示,在互聯網向傳統行業滲透之際,如傳統媒體和電子商務,垂直和娛樂領域有很多機遇,“企業要認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開放,哪些需要變革。”
他給出的答案是占騰訊50%以上收入的游戲業務很多營收是來自于合作伙伴,騰訊只是提供平臺;對于電子商務,影視娛樂等,也在合作之列。
曹國偉也表示,新浪微博不可能介入電子商務或移動互聯網所有的產業鏈。
不過,即便是一片高調的開放聲中,亦有諸多紛爭。的6月,多玩CEO李學凌公開炮轟騰訊封殺YY語音聊天IM軟件按;5月,人人網被指封殺在社區、團購領域的競爭對手點點網、美團網。
境外的平臺商如facebook、蘋果等,面對開發者均自持角色,不與其同業爭利。在競爭規則不明晰、弱肉強食見慣的中國互聯網業界,弱勢開發者如何面對強勢平臺令人擔憂。
有開發業者表示,眼下平臺林立,彼此之間尚有制衡,除了產品被盜版抄襲,暫時還不必太過擔心。他表示,在一家平臺上發展取得成績后,可以考慮跨平臺合作,“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實際上,此前過度依賴facebook的Zynga近日入華與騰訊合作,也同樣是基于這一邏輯。
互聯網資深觀察人士謝文說,真正的開放必須具備三要素,一是對應用層面開放;二是對平行的平臺開放,即一個ID走天下;三是對人的行為關系數據的分享。
這是一種理想化的開放態度,由此看,中國互聯網的開放還只是剛剛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