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汝祥,錫恩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研究美國房地產百年發展規律時,我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房地產行業存在著“小公司效應”。也就是說,即使在美國這樣高度市場化的國家,在住宅產業也是小公司居多。記得當時有這么幾個數據:美國前五名房地產公司的市場份額加起來只有14%,前十名的加起來不到20%,而在其它充分競爭的行業,通常前五名的市場份額加起來至少超過60%,前十名加起來都要超過80%。
這個現象引起了我們的好奇,為此專門作了一個專題研究后發現:在國內的中餐業、保健品業、中醫行業、律師、咨詢公司以及相當多的農產品加工業,都存在這種小公司效應。在這些產業中,小公司活得非常好,優秀的公司通常都做不大。
如何擺脫小公司效應?
相當多的行業都存在小公司效應,原因究竟是什么?我總結了兩點:第一,這個行業中大多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存在于個人,而不是公司組織體系,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難以復制;第二,這個行業中的技術創新很快就為所有參與者共享,決定競爭優勢的資源存在著較大的區域性差異,難以進行異地的工業化擴張。
中餐業就是明顯的例子:中餐的核心能力通常掌握在大廚手中,難以復制;而不同區域的消費者口味存在著巨大差異。只有像真功夫、小肥羊那樣消除了大廚的快餐才能得到擴張,但真功夫、小肥羊在中餐業中所占市場份額加起來恐怕連1%都不到。如果一個產業具有這些特點,那么這一產業就會出現一種現象——小公司淘汰大公司。
美國的住宅產業尚且如此,中國就更不用說。2004年的萬科銷售額逼近百億,但市場份額也就占1%左右,領頭大哥的市場份額都如此之低,可見住宅產業存在著明顯的小公司效應。當一個產業存在小公司效應的時候,這個行業就必須有革命性的突破,否則,就將是“大而不強”。
大家可能記得當時有一家名叫順馳的公司,號稱要在三年內打敗萬科。這家公司采取了快速拿地、快速施工、快速擴張的方式,但結果是不僅沒有打敗萬科,自己還被別人收購了。這樣一來,一個簡單的邏輯就擺在面前:萬科如何突破行業普遍存在的“小公司效應”呢?幸運的是,在研究美國銷售額領先的四大房地產公司發展歷程時,我們發現美國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著產業集中趨勢:在最近十年間,美國四大公司市場份額的增加量是過去幾十年的總和。
不僅如此,在過去9年時間內,排名前20的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的市場份額增加了一倍多,甚至在行業增長率下滑的時候,領先的房地產公司增長率不降反升,這說明美國房地產公司出現了明顯的行業整合現象。
是什么原因讓美國的房地產公司找到了擺脫“小公司效應”的戰略突破點呢?我們在研究時發現了下面這樣一些特點:
第一,合作與并購。在最近十年,領先的房地產公司普遍提高管理水平,管理通過客戶細分提高客戶滿意度與資產回報率,從而獲得小公司不具備的“精準設計,精準制造,精準營銷”,從而通過并購獲得更多的土地與資金運營效率。
第二,卓越運營。通過流程與集約化經營,提高了物料采購與管理能力:出色的物料采購能力有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獲得大于行業平均利潤的邊際利潤水平。美國最大20家房地產建筑商采購成本占到房價的比例是27%,而一般房地產商的建筑成本是31%,明顯具有相對優勢。
第三,拿地優勢。美國各州對可開發土地的法律規范都在逐步嚴格,現成的可開發利用(房地產)土地越來越有限,全國主要市場的土地都是越來越稀缺。但大公司能夠利用自己在本地市場的統治地位而優先采購、儲備土地。
第四,資金獲取與流通能力。小公司(地產開發商)只能獲得銀行信用資金,大公司可以通過銀行或者企業債券獲得資金,可以通過發行公債籌措資金,而且大型地產開發商的金融服務的能力和內部調配能力有利于加速資金流動,提高資金利用率,特別是通過股市融資也是大型上市公司的獲得資金的有效途徑。萬科的標桿帕爾迪公司(Pulte Homes) 2006年財富全球500強,排名第455位,第一次登上世界最大公司名列。并且正在建設一個整合的平臺系統,通過各種戰略性業務合作關系和E-Business方式,有效地把供應商、承包商和生產進度表鏈接在一起。另外一家公司霍頓(Horton)公司則是采取對價值鏈前后兩端的控制,使其能夠專注于向顧客提供有吸引力的產品,減少公司的管理成本,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也成功進入五百強。
有質量地增長
這些研究給了萬科很大的啟發。從這些啟發中得出的一個最重要的結論,就是萬科的擴張戰略要建立在“集約規模效率”的能力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項目數量”的外延性擴張之上。這就是萬科提出的最重要的增長戰略“有質量的增長”。
什么是有質量的增長?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有質量的增長意味著長期的、可持續的增長,是實現公司、客戶、股東和社會的共生共贏的增長,而不是追求短期目標的業績增長。而中國大部分房地產公司追求的恰恰是數量性的增長。
按去年的統計結果,超過百億的房地產企業已經有35家之多,其中大部分是最近幾年“高歌猛進”造就的,比如恒大、龍湖近幾年的增長率,幾乎是倍速增長。從公開的媒介報道中,我看到像萬達、恒大以及綠地等企業,都把沖千億當成了最近一兩年的目標,頗有中國足球在國內就要沖“中超”,在國際上就要沖“世界懷”的架式。
事實上,房地產公司存在的“小公司效應”并沒有消失。越來越強化的行政干預、越來越分化的客戶需求、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以及金融緊縮帶來的資金壓力,特別是八零后進入主流消費群、老年人群基數越來越大……都給這個行業提出了新的挑戰。當一個企業的規模效應已經不能抵消管理難度上升的成本時,這個企業就來到了增長的極限。
挑戰規模不經濟
應當說,這種挑戰不僅對像恒大,龍湖等爆發性增長的新貴們是場硬仗,對萬科這樣的老大更是一個分水嶺。萬科幾年后就會超過兩千億甚至三千億,這應當沒有多大懸念,但萬科管理成本會在多大程度上抵消規模增長所帶來的好處?我覺得萬科需要研究規模效應所帶來的“規模不經濟”了,而在這一點上,真正的陷阱仍然是“利潤導向”體系與“客戶導向”體系之間的沖突。
萬科不缺乏專業大師,也不缺乏為目標沖鋒陷陣的職業經理人,萬科缺乏的是像王石一樣堅守“客戶信仰”、“公平回報”的足夠數量的領導群體,正是這個群體在過去支撐了萬科在中國房地產幼稚期的卓而不群。
這也許就是一個產業的希望與悲劇之所在,像萬科、綠地、萬達等中國最優秀的地產公司,他們的管理層的追求深深地影響著這個產業的未來,而在他們的背后,是無數使命擔當者與投機暴發者的宏大陣營,這個陣營最終是投機者獲勝,還是流著“道德血液”的使命追求者獲勝,還是兩者兼備者獲勝?仍值得我們深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