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布魯宮餐廳內,這個米其林二星廚師坐鎮的法式餐廳位于前門附近,西式裝潢的房間卻多以中國傳統字畫瓷器裝點。與之類似的是,管理咨詢公司凱捷集團認為,每個公司需要在不同的市場尋求適合當地的管理圣經。
6月24日,在宣布收購了派吉事科技有限公司后,凱捷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凱捷中國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陳波選擇在布魯宮餐廳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凱捷在中國有并購的雄心,以后會有更多的更清晰的計劃和并購的嘗試。”
并購之路
對于并購的方向,陳波坦言凱捷中國比較關注能源行業、金融業和制造業。凱捷咨詢,多年來在行業并購方面頗有心得。2000年5月法國凱捷集團成功收購當時“五大”之一的安永咨詢部分業務。2004年收購中國本土知名咨詢管理公司遠卓。對于并購帶來的好處,陳波認為,第一使凱捷的業務有了快速的發展,第二使凱捷在本土化過程中更有包容性。
“新的亮點在中國。”在凱捷集團2011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集團總體收入為23.5億歐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4.5%。中國作為凱捷集團的戰略性新興市場之一,在2011年第一季度的表現尤為搶眼。 與去年同期相比,凱捷中國簽單量同比增長78%,經營收入同比增長了35%。
決勝本土化
陳波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的時候,一直把“本土化”作為強調的重點。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近幾年在全球經濟環境中角色和地位的變化,使得更多的跨國公司將目光集中于此。而中國企業也更多地醞釀著走出去,成為世界公司。對于跨國公司成功的秘訣,陳波將之敘述為“打碎、融合以及跨越”。
“在一個不同文化的國度里如果你們要成功,如果你們要成為一個受尊敬的人,如果你們要成為有權威的人,關鍵是你們要贏得你們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團隊的信任,你們需要的是打碎自己,再造自己的過程,而再造自己所需要的泥土,是來自于你們所工作的這個國家的文化、人們和在當地的實踐,只有經歷這樣一個打碎、實踐、重塑的過程,你們的知識和權威就會包容這個國家所飽含的深厚的文化元素。”這句話寫在《凱捷與SAP 協同之路》報告的扉頁上,也多次作為詮釋國際企業融入新興市場的方法而引用。
“打碎”這兩個字仿佛也描述了凱捷在過去為擴展中國市場而付出代價的痛楚。“任何的一個企業文化都是成長在原來本土的文化環境當中,所以如果你不去熟悉一個新的而是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那么就難免會水土不服。”陳波說。
在跨國的咨詢公司中,凱捷在本土化之路上顯然要比其他公司走得更為深遠,這一點,不僅僅表現在凱捷任命中國本土人士作為大中華區CEO上。而且,凱捷中國的本土員工比例超過80%。
陳波強調,本土化是融合而不是迎合。也不能狹隘地把本土化理解成為人才的本地化。如同寶潔公司,早在2000年,寶潔公司全球CEO雷富禮提出了“開放式創新”,將寶潔的心臟——研發改名為聯發,即打開公司圍墻,聯合外部松散的非寶潔員工組成群體智慧,按照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有目的的創新,再通過技術信息平臺,讓各項創新提案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最優配置。這一做法,不但使寶潔得到了真正的“實惠”,也在本土化進程中讓寶潔技高一籌。而相反多家美國網站,在進軍中國等地時完全照搬過去經驗,結果紛紛難敵本土公司。
“一個外國公司如何為中國本地的公司提供價值的關鍵是什么?我的體會、我的理解就是兩個字,跨越。” 陳波對此說法堅信不疑。“我講的是打碎原本的自己,用中國的文化做水,用公司的經營做土,重塑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自己。”
沒有可復制的成功經驗
除了本土化外,在當天的專訪中,陳波提到最多的觀念就是,沒有一份唯一正確的管理圣經,沒有可復制的成功經驗,沒有可重復的最佳時間點。
很多咨詢公司以及企業盲目地將其他企業成功的例子拿來學習并復制,但結果并不理想。如同人人學習蘋果公司,卻無人能成為第二個蘋果一樣。“我們不會拿著一個所謂的管理的圣經去復制和推銷我們的成功經驗。”
這一點,從凱捷和IBM的關系上也可以體會到。由于IBM在管理咨詢行業的不斷擴展,不少咨詢公司面對IBM如臨大敵。而凱捷與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除此之外,凱捷強調客戶“協同創造”這一理念。陳波將其解釋為 “手拉著手一同探索成功” 的模式。
凱捷在中國的客戶包括招商銀行、華潤集團、中廣核、中石油、宇通、上汽等。但從未在幫助企業制定戰略、完善體制時照搬歐洲經驗。陳波說:“每一個案例都有它的獨特性,不是簡單的復制,成功案例的真理不是被復制出來的,而是共同創造出來的。凱捷不是一個產品公司,在歐美的成功案例不能照搬放在中國,我們所認為的最佳實踐,是和客戶共同在它所生長的環境里、所包含的文化里,共同通過一個實踐而達到成功的過程。
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企業,陳波最后強調,中國的企業要做大,更要做強。不能單純地追求進入世界500強的排名;第二,中國企業要全球化,更要創新的能力。應該通過知識創新去占領產業鏈最高端。從中國生產到中國創造,再從中國創造到中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