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業研究專家羅清啟的觀點相反。他預感到,未來10年的本土3C連鎖零售業,將遭遇外資真正強有力的挑戰。最大的威脅并非現有的百思買、萬得城等,很可能是日資連鎖零售力量。
筆者認同上述觀點。理由是,看上去與百思買、萬得城模式類似的日本3C零售業,其實在零售業資源稟賦上,遠高于對手。
尤其是品牌資源的支撐。日本九大消費電子企業,如索尼、松下、東芝等,在百思買、萬得城等海外巨頭門店以及本土蘇寧、國美的門店中,都是強有力的全球性消費電子品牌。中國的品牌在日本當地零售店中,幾乎難以立足,即便是美國蘋果、韓國三星、荷蘭飛利浦,幾年來,也占不到便宜。
也許會有人說,日資品牌到了海外,不可能再延續本土優勢,中國與日本的零售業環境又那么不同。
但要知道,九大消費電子企業是日本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之一。多年前巨頭富士通大虧,曾引起日本政府震動。加上九大電子企業中,多屬三井物產等商社,錯綜復雜的利益模式迫使它們一直在謀求集體超越機會。
2010年,當韓國三星上半年的凈利超過日本九大消費電子企業凈利總和、美國蘋果模式嚴重沖擊日本消費電子業后,日本當地開始接連發出危機聲。它們尋求的出路是,必須在技術、渠道等方面重塑競爭力,強調必須依托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再造輝煌。
這一愿望,當遭遇今年3月大地震、日元匯率持續走高后,變得更為迫切。3月以來,日本電子品牌巨頭輪番前來中國。筆者認為,短期內它們不可能將核心環節移到中國,但正因如此,它們會更加倚重后端的營銷,如此,正朝中國移動的日本3C連鎖,或將成為它們的重要依托。
也許還會有人說,蘇寧、國美等本土連鎖渠道難道不是它們的伙伴嗎?過去多年,兩大本土渠道一直與它們加深合作,甚至滲透到許多核心產品定制環節。但消息人士透露,雖然日資品牌出貨借由中國渠道獲得很大提升,但本土連鎖零售模式一直讓它們頭疼。半個月前,一家日本電子巨頭(松下)與本土一家渠道巨頭(蘇寧)之間甚至發生了激烈沖突,一度出現決裂局面。
“其實,日企一開始曾將希望寄托在百思買身上,因為它的運營模式與日本零售業有很多類似,做的是真正零售,而不是做商業地產商。”該人士說,但是,百思買的模式在中國短期內很難立足,缺乏規模化運營,最后只能落敗。他認為,這不是模式的失敗,而是太超前。
山田電機與百思買的模式有些類似,比如買斷產品、雇員制、品類管理等。但它卻擁有百思買缺少的利器——價格。盡管它只有兩家門店,但主要以日系產品為主,價格競爭力不遜蘇寧、國美。這背后,正有日本電子企業在采購、議價方面的支撐。
過去三年,山田電機曾低調考察過上海、北京、重慶等城市,最終先選擇了沈陽、天津兩地。這固然可認為是謹慎,但也可能是在充分學習。如果我們依然沉浸在百思買落敗的自得情緒中,假以時日,日本的山田們很可能借助麻痹心理以及日企支撐,給我們帶來巨大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