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主角就是中國。第一領導力中心發現,在西方早已完成工業化積累兩百多年后,中國才開始變革 開放的步伐,耽誤的時間無法補上來,唯一的辦法就是只爭朝夕,于是我們看到到處的大干快上,看到城市的日新月異,看到GDP與CPI發燒式的增長。
而最快的速度還是企業,除了中石油、中石化這類壟斷性企業是靠著資源優勢獲取爆炸式增長外,中國大多數成長型企業實現了真正的高速度、高增長。海爾用了20多年實現了千億的夢想,躋身世界白電領軍企業;萬科用了20多年實現了千億的夢想,成為全球房地產的NO.1;聯想用了20多年成為全球PC企業的生力軍。不僅是這些明星企業,馬云帶領的阿里巴巴、董明珠帶領的格力、梁穩根領銜的三一,他們成為中國企業在全球的新一輪領跑者,他們的發展速度令世界驚訝。
但上帝是公平的。第一領導力中心發現,速效的成功,要么有泡沫,要么有巧合。如果是泡沫,那么我們要問泡沫到底是什么,如何去擠破這些泡沫,獲得后發優勢;如果是巧合,那么我們要問題的問題是,為什么會發生這種巧合,什么讓我們獲得了上帝的眷顧,我們如何保持我們的先發優勢。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和研究,越來越讓我們了解到,過去的30年間,中國企業的利潤到底從何而來,未來的30年,我們如何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實現利潤的突破。
利潤前傳:外部三要素,機會、資源、關系,誰用誰知道;內部三要素,勤奮、情感、能人,一個都不能少。
首先看過去企業創造利潤的外部三要素。變革 開放之初,機會是第一生產力,誰最先抓住機會,誰最先行動,誰最先冒險,往往他就會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上帝往往會眷顧他們。
而如何使用資源,如何將閑置的資源、彼此毫無聯系的資源整合起來,這成為變革 之初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專長,這一點往往會被后來的評論家們稱之為“原罪”,但第一領導力中心發現,客觀的說,以今時今事的觀點,當年的創業者們在政策的夾縫中生存,他們信仰“制度沒有規定的都可以干”,與大多數人大腦當中固化的“制度沒有規定的都不能干”形成鮮明對比。
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是關系。當年的創業征程,企業家不僅要處理好與客戶的關系、與政府的關系、與合作伙伴的關系、與競爭對手的關系,還要處理好與家人的關系、與朋友的關系等等。這個過程中,能在各種關系中游刃有余,處理好人和事各個層面的溝通和交流問題,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但最早的那一批創業者真的做到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創業者都是談判與溝通高手的原因之一。
再看過去企業創造利潤的內部三要素。盡管全世界的企業家與生俱生的風格之一就是勤奮,但說到中國企業家,全世界還是會用“勤奮”這個詞來形容他們,這種勤奮與其說是企業家的自愿,倒不如說“被逼的”,因為市場訊息萬變,稍有不慎,機會就變成別人的,而勤奮本身也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力的一個因素之一,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優秀企業大多都具有勤奮的天性。
情感是企業內部的第二個利潤要素。中國企業缺少職業化管理的土壤,這是現實,所以在缺少職業化啟蒙的情況下,靠情感凝聚和維系團隊就成為早期中國企業家管理的獲勝之道,情感往往會伴隨著權謀的質疑之聲,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感謝情感,因為中國企業的最初創業之路,我們滿眼看到的全是情感。
能人是企業內部的第三個利潤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第一領導力中心發現,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是能人,幾乎所有的創業團隊都不乏能人。什么是能人,其實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與方法獲得結果的人。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中國企業的創業之路才得以快速推開,而所謂成也能人、敗也能人,很多企業之所以衰退,也是因為能人的離開。
利潤后傳:外部三要素,向市場要利潤、向客戶要利潤、向對手要利潤;內部三要素,向戰略要利潤、向管理要利潤、向團隊要利潤(這里暫不能展開,請大家關注第一領導力中心的最新公開課)。
向戰略要利潤:給企業家的關鍵詞是因果與果因。如果說過去是靠機會、資源、能人獲得成功,那么接下里的中國企業將面臨的問題是,機會不再到處有,資源不再稀缺,能人不再持續。這種情況下,如何贏利?第一個關鍵詞是回歸市場。要建立的利潤思維是:種下什么因,就收獲什么果。這就意味著,你想5年之后上市嗎?請你從今天開始種下正確的因,比如正規化;你想打造百年老店嗎?請你開始投資團隊,投資管理模式,從今天開始種下正確的因,收獲未來的果。而后面的“果因”其實是告訴企業家,在考慮戰略的時候,首先要鎖定結果,然后再逆向尋找原因,這是戰略的方式。
向管理要利潤:給企業家的關鍵詞是輸入與輸出。第一領導力中心發現,過去靠營銷就可以帶來利潤,靠研發和新產品就能帶來利潤,但未來的中國企業更需要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突破,這種突破會成為企業未來主要的利潤之源。這種情況下,管理模式強調的是輸入與輸出,也就意味著,你要開始考慮人、財、物如何做正確的輸入,才能獲得我們真正想要的輸出。
向團隊要利潤:給企業的關鍵詞是利己與利他。這一點稻盛和夫先生講的再明確不過了,大家可以關注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項精進。
向市場要利潤:給企業的關鍵詞是交易與交融。對于交易,所有人都清楚它的意思何在,之所以加入了“交融”其實是在告訴企業家,你與客戶的關系不再是一錘子買賣,你要讓客戶加入到研發的隊伍中來,你要讓客戶自覺自愿的反饋你的產品問題,你要讓客戶成為你新產品的一部分等等,這才是未來中國企業家必須轉變的思維之一。
向客戶要利潤:給企業的關鍵詞是認知與認同。認知相對簡單,但做到認同就難了,因為認同的關鍵在于,你不僅滿足了我的需求,你還獲得了我的尊敬。第一領導力中心發現,這要求企業要做到知行合一,尤其是自己的愿景、使命、核心價值觀,你真正做到了,客戶才會尊敬你。
向對手要利潤:給企業的關鍵詞是共生與共贏。你越來越與對手形成一個產業生態,這個生態是一個產業鏈,大家需要共同把產業鏈做大,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與對手真的有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如何尋找共贏,如何尋找在滿足客戶需求上的合作,這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