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是企業發展成敗的關鍵。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把競爭戰略的核心概括為兩個中心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由產業長期盈利能力及其影響因素所決定的產業的吸引力,這里的意思是產業的選擇,因為不同的產業其盈利能力是不同的;第二個問題是決定產業內相對競爭地位的因素,也就是說,無論什么行業,不論其平均盈利能力如何,總有一些企業做得更好,盈利更多。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狀態下,企業也在競爭中得以發展壯大。那么,決定競爭的因素又是什么?傳統的企業管理理論認為,企業生存發展的3個基本因素是資金、技術和人才,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競爭情報是企業發展的第4個基本因素。
競爭情報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在許多企業中得到應證,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情況。紐特公司(Nutrasweet)前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E·弗林說:“對于我們公司而言,競爭情報每年值5000萬美元。那是一個在競爭過程中我們自身創造的利潤和沒有損失的利潤總和。我相信競爭情報,公司的高級管理層也相信它,我們一起創造了一種信任和支持競爭情報的企業文化。”
美國199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本部在美國、年收入超過100億美元的跨國公司中,有82%的公司在其內部設有專門的競爭情報機構。所有本部在美國、年收入在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中,有60%擁有競爭情報系統。據了解,IBM、微軟、陶氏科寧、可口可樂等公司的競爭情報系統能夠時刻監視競爭對手的動向。
可以說,競爭情報對于美國企業,恰如信息技術對于美國軍事力量,都是它們獨霸天下的基本武器。
日本企業同樣把競爭情報視為立身之本。日本軟銀公司創始人孫正義是日本數字時代的企業英雄,被稱為日本的“比爾·蓋茨”。他的成功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套獨特的企業哲學和善于通過人際交往收集競爭情報的方法。孫正義熟讀中國的《孫子兵法》,推崇孫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并自稱是孫子的后代,創造出一套叫“孫孫兵法”的經營哲學,歸納了發展人際關系和搜集競爭情報的7個步驟。
日本有著名的9大商社,機構遍布世界各地。這些機構的一個基本職能是收集經濟信息和企業情報。此外,日本對外貿易組織(JETRO)在海外50多個國家設立近80個辦事處,擁有員工1300多人,其主要功能就是為企業提供競爭情報,這是日本企業為收集海外情報的一種制度性計劃
。正是日本企業的情報意識和這種商社制度的長期運作,造就了日本企業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全世界的雄起。
伴隨30多年來中國市場化變革
而成長起來的一批中國企業也特別重視市場信息與情報的收集,比如家電、汽車、電信、醫藥等行業,其中一些企業從中受益并在市場競爭中成長成中國的著名企業,像海爾、海信、美的、TCL等。應該說,受孫子思想影響的中國人天生具有情報意識,大多數企業都會以某種方式關注競爭對手,只是這種關注和零散的情報收集做法沒有上升到競爭情報理論和企業管理層面上來。
競爭情報是企業有組織、系統性信息行為,是企業在符合法律和道德范疇內,為了獲取競爭優勢而針對競爭環境和競爭對手的信息收集和分析過程。按照競爭情報這一概念來衡量,中國企業的競爭情報工作做得還很不到位,能夠把競爭情報進行系統建設和納入戰略管理層面的企業還少之又少。
近10多年來,國內從事競爭情報理論研究的一批人不遺余力地推廣競爭情報概念,翻譯了一些國外著作,介紹了國外企業的做法。一些大學在企業管理研究生課程中設立了競爭情報這門課,并出版了課程教材。競爭情報協會成立以來的年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參會,并組織了各種各樣的學習
。這些工作都普及了競爭情報概念,影響了一批企業,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認識到競爭情報的重要性。
競爭情報是企業繼人才、資金、技術后的第4個生存因素,也是推動企業發展的第4種力量。要發揮出競爭情報的力量,需要的是企業把競爭情報納入基本的戰略管理層面,建設一個競爭情報管理系統,為企業的戰略和日常營銷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