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電信運營商已經不再滿足于充當傳統的“管道工”。特別是在2G網絡逐漸過渡到3G網絡后,市場要求傳統的電信運營商的角色更多轉型為服務型企業,而對于華為這樣的企業來說,電信運營商的轉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幾年前,華為還是一家神秘感十足的公司,但在云計算時代,華為必須更加開放。華為總裁任正非表示,他已經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像以前那種封閉自我、單打獨斗的狀況并不適應云產業的需要,開放與合作是這個產業最重要的標志。
IDC中國計算機系統研究部發布的報告指出,從2009年底到2013年底的四年間,云計算能為全球帶來8000億美元的新業務收入,為中國帶來超過11050億元的新業務收入。
在此背景下,華為云戰略將目標仍然鎖定在運營商。為了更了解這家曾經神秘的中國企業在云時代的最新進展,《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采訪了華為副總裁、數據中心和媒體網絡產品線總裁李三琦。
CEI:電信運營商有自己的云,華為也有自己的云,那么未來華為與運營商之間會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李三琦:做云計算有兩大市場,一個是運營商,一個是企業。運營商的客戶包括個人消費者和企業,而華為的最大客戶就是運營商。目前,運營商也牽扯進了互聯網業的沖突里,并且正在轉型。目前IDC業務收入占整個運營商總收入的2%,還需要繼續發展,所以運營商需要技術支持,而華為可以作為技術的提供方幫助運營商成長與轉型。華為在業務層面做的探索,不僅是為自己服務也是為幫助運營商轉型。探索的過程分為兩種,一種是要自己探索,并且真正體會到云計算的意義,然后跟運營商分享,另一種是跟運營商一起學習,可以說是亦師亦友。
CEI:在云計算的應用層面,運營商也在做應用,華為與其之間是否存在競爭?
李三琦:我認為在應用方面,華為與運營商沒有沖突。因為我們自己探索和我們跟運營商一起探索的目標,都是要幫助運營商實現更好的轉型。在這個系統里面,運營商是主角。業務應用是千變萬化的,華為在這方面的態度是開放合作,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這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CEI:在幫助運營商轉型的過程中,會遇見哪些問題?
李三琦:幫助運營商轉型、跟著運營商一起轉型,這里面挑戰雖然很多,但主要不是技術方面的挑戰,而是運營商內部的挑戰。不僅是中國運營商,國外的運營商也同樣有此問題。在這里,有的運營商是想跟華為一起來合作的,因為他們也看不清到底自己能否在這方面取得成功。華為和運營商一起來想辦法,幫助他們轉型,加速轉型。
CEI:對于華為來說,更傾向于做云計算解決方案的提供商還是做云服務的提供商?
李三琦:華為必須做云計算的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因為來自用戶的需求是很迫切的。他們在自行摸索,除了不知道能否成功外,還有來自各方面的約束。華為作為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可以幫助他們一起摸索。但是,從企業業務方面來講,我們也可以作為云服務的提供商。尤其在目前,國內的運營商更希望華為做一個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CEI:云計算給華為內部的管理理念和營銷體系帶來的變化是什么?
李三琦:今后十年,云計算將使業界的產業形態和特性功能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對華為內部來講,也會有很大的變化。我們招聘了很多云計算領域的相關人才,正在從傳統的CT企業轉型。雖然現在還沒有成型的新管理理念,但是正處于摸索過程中。現在我們進入了IT領域,并且在探索整個銷售、服務、交付、管理體系怎樣闖出一條新路,快速響應客戶。除此之外,華為今后可能還會進軍咨詢領域。在這方面,IBM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