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履行“企業公民”的義務,做一個“好企業”。什么是“好企業”呢?馬云的概括非常到位:“好企業就是讓客戶滿意,讓員工幸福,讓股東放心。”一個企業要是能做到這三點,就算是盡到了最大的企業社會責任,這也是企業的最大本分。可以說,為社會創造價值,就是企業最大的企業社會責任。
管理專家對企業社會責任也各有描述。管理大師德魯克把企業的目標定義為“創造顧客”,也就是說,顧客的需要使企業存在的價值所在,而利潤不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結果。相對德魯克而言,麥肯錫公司前任CEO戴頤安的看法更具社會意識,他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負責,“創造顧客”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企業還想為社會做點公益活動,那它應該怎么做呢?哈佛商學院的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認為,沒有一個企業有足夠的能力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它們必須選取和自己的業務有交叉的社會問題來解決。而選取的關鍵也不是看某項事業是否崇高,而是看是否能創造出共享價值—既有益于社會,也有利于企業。這,就是企業的戰略型社會責任。
波特把影響企業的社會問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普通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對社會有重要意義,但是既不受企業運營的明顯影響,也不影響企業的長期競爭力。第二類是價值鏈主導型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會受到企業經營活動的顯著影響。第三類是競爭環境主導型社會問題,這些存在于企業外部運營環境中的問題會對企業競爭驅動力造成巨大影響。
所謂戰略型社會責任,就是尋找能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共享價值的機會(絕非單一的慈善捐助),它包括價值鏈上的創新(如豐田推出油電混合動力車)和競爭環境的投資(如微軟和美國社區學院協會的合作)。另外,企業還應在自己的核心價值主張中考慮社會利益(如美國的全食超市強調其食品的天然、有機和健康),使社會影響成為企業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也是戰略型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議題。當前的經濟體系僅僅滿足了全球約四分之一人口的需要,卻對地球造成了巨大壓力,而在未來10年里,成為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人口將是這一數字的兩倍之多。傳統的商業模式即將崩潰,企業必須和時間賽跑,搶在競爭對手之前,開發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正如C.K. 普拉哈拉德所言:可持續發展=創新。
“環保”不只是說說而已,很多企業已經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紀90年代初,理光又提出了環境經營戰略,它們認為環境和利潤完全可以相互促進,因此積極在企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開展環保實踐,并通過環境保護找到了企業利潤的新方向。與之相反,索尼公司因為有毒元素“鎘”超標的問題,就付出了超過了 1.3 億美元的代價!
由此可見,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企業的道德問題,更是企業的價值取向的戰略性問題。無論是基業常青,還是再造卓越,都必須解決好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競爭戰略的問題。你準備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