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線性化生產并不能直接獲得消費者認可,而結合銷售流程的諸多因素,包括一定力度的營銷宣傳、公關推廣也只能暫時性地說服顧客,老字號企業要想實現基業長青就得遵循市場生存的法則,保證質量為上。
要保證質量為上,建立企業內部合理的產品質量監控體系就是必須的。從設計研制、生產、檢驗、銷售、使用全過程,都采取制度化、標準化作業,最終形成企業內部質量工作的規范和要求。
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技術的日新月異,顧客對產品的質量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注重產品的耐用性開始,逐步融入了安全性、新鮮性、經濟性等特征,與之對應的質量管理理論也在逐步得以完善。
1911年出版的《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徹底將管理大師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年)扶上了“科學管理之父”的位置,其倡導的管理要科學化、標準化,實質上說明科學管理的結果最終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員和雇主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因此,泰勒認為,只有用科學化、標準化的管理替代傳統的經驗管理,才是實現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隨后出現的朱蘭循環理論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將企業在全面質量控制服務又提升了一個新的階梯。
當天福號企業為消費者提供可口美味的食品時,這種從農場到工廠、從車間到餐桌的味道保證就是一種質量管理的體現。只有不斷加強管控,品牌才有長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