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和Facebook依然是這個時代的明星,并一再證明了其大有可為的營銷價值。戴爾曾利用Twitter賺取了500萬美金,星巴克為Twitter制定了幾百萬美元的營銷計劃。如果你是大明星KimKadishian的話,一條tweet可以為你賺到1萬美金。
當然,中國的明星是新浪微博。目前在香港和臺灣,新浪微博的注冊人數已經超過了Twitter。SOHO中國已經高調宣布取消本年度的傳統媒體投放預算,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潘張夫婦無時無刻地在新浪微博上展示著他們的價值觀、生活瑣事和宗教信仰。而憑借凡客體在新浪微博上迅速傳播,為其成長注入強心劑的凡客誠品,甚至將更新微博列入員工KPI的考核因素之一。
毫無疑問,社交網絡正在深刻改變著傳統的商業行為。讓我們來看看,對于新浪微博,這個被稱作“facebook twitter”的中國式混搭體,在它尚未完全公布自身商業化路徑的時候,企業用戶究竟用這種低成本的方式做了些什么?正是在這些精心設計和無心試驗之中,潛藏著140字的商業可能。
1.“一對一”服務:用微博來完成在攜程上查閱機票、酒店信息,它會發送對應消息來告訴你。和浩繁的網站搜索相比,提升了效率和精準度,用戶體驗近乎一對一貼身服務。與此類似,粉絲也不一定要很多才能達到理想效果。理想大廈的便利店,僅有800粉絲,全部是樓內上班族,用戶黏性高。這些“熟客”的每個細致需求都會盡可能得到迅速而直接的滿足。
2.行業微博生態圈:新浪微博試圖打造“行業微博生態圈”,盡可能使之社區化。幾乎80%的汽車品牌,都開通了它們的新浪微博。按此邏輯,不僅品牌廠商,經銷商、汽車用品廠商、服務商、汽車媒體都會是生態圈的組成部分。
3.企業內部傳播:目前有很多公司職員,每日
會通過微博處理大量公務:會有客戶在這里發信,上下級和同事之間溝通,群體信息發布。
4.微招聘:微博不僅是市場部的工具,HR部門也可善用此道。寶潔曾通過新浪微博發布一個重要崗位的招聘信息,兩周內獲取了60份優質簡歷。有目的地轉發,會形成一個信息的“自篩癬自傳播”效應。新浪今年還會舉辦微招聘大賽。
5.危機中的傳播:舟曲泥石流災害期間,19歲的男孩率先用微博呈現災情引起關注。有一天他寫道,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條微博,我的手機丟了,現在在網吧。隨后摩托羅拉公司人員評論,我們會送你一款最新手機來報道災情,并在48小時內通過蘭州代理商遞送給他。諾基亞也隨后表示贈送意向。這一行為令摩托羅拉粉絲頓時增長3000多個,并隨后有195條贊譽性評論。
6.微博客服:在光大銀行原有頁面上,用戶可以留言反映,有四個小姑娘承擔回復工作。可想而知,很少有人在此留言,工作也顯得沉悶。而當這里開通了一個微博按鈕之后,四個人的工作量就非常飽和。每日
上班都會搜索誰在討論光大,誰在求助。任何一條妥善處理的回復信息,由于會被上萬名粉絲看到,而呈現額外的附加效應。
7.新浪微博大屏幕:現場發送,背景展現,適用于年會等公眾型活動。有數百家企業在過去一年采用了這一手段。
8.微課堂:在新東方與微博的合作頁面上,未來將匯集所有校長、老師、分支機構的微博,每個課程也會開設專門微群,形成溝通的私密空間。改變了原先課后尋找老師的困境,備課資料也可借此傳遞。
9.電子商務平臺:不久之前,新浪微博和麥考林牢固地綁在了一起。電子商務的SNS化,正是馬云所竭力倡導的。看來大家都想到一起去了。但新浪微博在SNS的優勢顯然在于,建立的關系多為真實關系,比淘寶上陌生者的玩玩來得可靠。這或許會對大量企業產生充分的吸引力。Facebook上目前的一些零售商的做法可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