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年輕的山羊要去另一個村莊送一封信,但是它從未離開過村子,于是,村里的老山羊告訴它如何繞過狼窩,到達目的地。第二天上午,山羊上路了。它在想著如何繞開狼窩,以免被狼吃掉,突然無意間發現地上自己的影子,是那么的高大。山羊想:“原來自己這么強壯、巨大啊,這樣的話不必繞開灰狼,灰狼也不敢傷害自己”。于是,山羊信心十足地走上那條要經過狼窩的道路。
到了中午時分,山羊看到自己的影子竟然變得非常小,幾乎都要消失了一樣。嚇得它拼命地往回奔跑,去走那條沒有狼出沒的路。到了下午,山羊發現自己的影子又變得非常高大。于是,它又充滿信心:“以我現在的強大,完全可以把灰狼踩死,這樣以后就不會再有羊被它吃掉了”,山羊越想越有信心,它的影子也越來越高大。山羊再次回到要經過狼窩的那條路,這次它不僅僅是要經過這里,它更要去踩死可惡的灰狼。結果它遇到了灰狼,也毫無懸念地被灰狼吃掉了。
經營戰略一個容易迷失的羔羊
上面的寓言故事非常形象地表述了我們在執行既定目標時,極容易被一些客觀環境,甚至是自己的內心所迷惑,最終,偏離了最初設定的計劃。我們在看一些企業失敗的案例時會發現,很多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并不缺少好的市場競爭戰略,可是結果卻差強人意。究其原因,執行戰略時太多的迷惑與誘惑導致了很多優秀的戰略規劃無法有效執行,迷惑中一步步偏離既定軌道,最終迷失方向,走向失敗。
我們現在常講執行力的話題,但是我們關注的多是戰術層面的執行如何量化工作內容,如何考核評估成果,但是卻容易忽視了企業經營戰略的迷失。也很少有人去考核企業的戰略執行力如何。經營戰略的改變,甚至是偏移被解釋為戰略的調整,但是,這個調整是否正確,卻沒有評判標準和分析方法。在中國企業中,更容易出現戰略失誤的情況,因為經營戰略往往是企業主一個人說了算,決策時拍腦門,事后拍大腿的情況經常發生。我們在制定考核指標,考核員工戰術執行力的時候,是否該考核,或企業主自考一下戰略執行力的情況呢?經營戰略就像在市場的大海中指引企業行船方向的羅盤,我們在考核水手是否努力工作,是否有效完成計劃 的任務時,更該去關注舵手的執行是否存在問題。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軍事戰略失敗的原因也是如此,如果戰略可以得到準確與徹底的執行,那么世界的歷史將可能是另外的樣子。
拿破侖 · 波拿巴,一個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戰爭天才,他的謀略與指揮才能在當時幾乎無人可出其右。拿破侖在位期間占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土地,如果他完全按照設定好的軍事戰略,冷靜地一步步走下去,也許他“統一天下”的夢想早已實現。但結果因為戰略的迷失,導致優秀的軍事戰略未能貫徹執行,最終以失敗告終。
那么是什么遮閉了戰略的眼睛,使擁有幾乎完美的戰略戰術與強大軍事力量的拿破侖最終走向失敗呢?本文通過解析拿破侖軍事戰略的成敗來了解導致戰略迷失的各種原因,繼而探尋企業在執行戰略計劃時如何規避戰略前方誤區與陷阱的方法。
避免落入戰略執行的四個陷阱
1769年,拿破侖出生于科西嘉島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9歲時到法蘭西共和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后,被選送到法國巴黎高等軍事學校,專攻炮兵學。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考取了別人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取得的軍官資格,因此,拿破侖被破格提拔為皇家炮兵少尉。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后,拿破侖回到老家,希望推動故鄉科西嘉能夠獨立,但遭到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后全家逃亡法國。
1793年7月,拿破侖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侖由于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后因拒絕到意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準將軍銜。此時,拿破侖似乎山窮水盡,仕途暗淡要么去做一個農民,要么去做一個政府公務員。但是,拿破侖野心勃勃,時刻等待著機會,而機會往往又都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
1795年,一個轉變拿破侖命運的機會出現了,保王黨發動武裝政變,企圖復辟。巴黎督政官巴拉斯找到拿破侖,請他平叛。拿破侖臨危受命,迅速漂亮地平定了保王黨的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一躍成為法國軍界和政界最耀眼的明星。拿破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于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于實戰之中。當過炮兵的他很重視炮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并且制定了很多新穎有效的戰術,在以后的戰爭中,這些戰術都得到了應用,并且戰果輝煌。
1796年,26歲的拿破侖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奔赴意大利戰場。在意大利,拿破侖統帥的軍隊擊退了奧地利帝國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后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于法蘭西共和國的停戰條約。取得第一次反法戰爭的勝利后,拿破侖的威信越來越高,成為法蘭西共和國民眾眼中的英雄、祖國的守護神、民族的捍衛者。
1798年,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同盟軍勢如破竹,迅速奪回法軍占領的殖民地,并且直接威脅到法國本土。就在這個法國遇到空前危機的時刻,拿破侖發動了霧月政變并獲得成功,1799年11月,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不久,改法蘭西共和國為法蘭西帝國,拿破侖為法蘭西皇帝,稱拿破侖一世,由此開始了史稱的拿破侖時期。
拿破侖時代的開始,也意味著拿破侖大戰略的開始,但是,隨著其偉大卓越的戰略一起到來的是戰略的迷失,最終使這位偉大的軍事家的時代以失敗而落幕。導致戰略迷失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四點主要因素,即:榜樣、利益、錯覺、自大。事物的哲學層面是共通的,對于我們今天的企業也是如此,有效回避這四個戰略執行上的影響因素,就可以使戰略計劃順利地在既定軌道上運行。
使戰略迷失的第一個陷阱榜樣
面對強敵壓境與國內接連不斷提倡民主共和的革命運動,為了扭轉局勢,拿破侖一方面對內進行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經濟等內部變革 ,對外,則采取強硬的軍事策略,近似奇跡般地迅速戰勝了歐洲各國組成的第二次反法聯軍。1812年,法國與歐洲各國簽定了《亞眠和約》與《提爾西特和約》,歐洲各國都承認了法國在歐洲的特權地位。至此,拿破侖獲得了法國歷史上空前的成功與遼闊的領土。如果拿破侖此時停止侵略擴張或鞏固戰果,消化戰爭帶來的巨大負面因素,依然采用以守為攻的軍事策略,那么,歷史即可能改寫。但拿破侖此時遇到了戰略執行前方的第一個陷阱榜樣。拿破侖要效仿亞歷山大大帝,超越查理大帝,他不甘于只固守眼前的成果,他的目標不僅僅是法蘭西帝國在歐洲的特權,他覬覦的是整個歐洲,甚至是世界。這樣的想法把拿破侖及法國推到了全歐洲所有國家的對立面。
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政治家,有這樣宏大的理想不能說不對,但拿破侖卻忽視了自己與這些榜樣之間的差異首先,亞歷山大、查理曼所處的中世紀及更早的時期是冷兵器時代,并且沒有太多的軍事戰略與戰術,戰爭的可變性因素很小,只要軍隊加強訓練并在數量上占有優勢,即可以取得勝利,如果再有一些軍事戰略思想作為指引,那就基本等于所向無敵。但是在18世紀,這樣的定律早已被打破,更為重要的是,前者所處的時代,各國都沒有擔心唇亡齒寒的聯盟意識,這導致了亞歷山大與查理曼的軍隊能夠逐個進攻敵人,擁有了以局部戰場絕對優勢打擊敵人的有利條件。但時代不同了,拿破侖所處的時代顯然從軍事裝備到軍事戰略,在到文明程度,都遠復雜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馬其頓和公元800年時的法蘭西。
這和我們企業樹立標桿一樣,榜樣非常重要,是我們前進的指引與修正方向的坐標,但是,必須要考慮自身情況與標桿之間的差異及客觀環境的不同,否則極容易落入榜樣的陷阱。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幾個游客要度過一條小溪,但是沒有橋,他們在猶豫是否可以蹚過小溪的時候,一個當地人輕松的從水面走過了小溪,一個游客以為水很淺,便也跟著走了過去,但是卻落入水中。原來,小溪中埋有樹樁連成的小路,因為踩的人多了,樹樁都沉到了水平面以下,乍一看無法發現,那個當地人輕車熟路,可以輕易踩著樹樁走過去。此時,另一個游客發現了這條樹樁連成的路,以為掌握了過河的關鍵,但是,當其踩著樹樁過河時依然沉了下去。原來,樹樁只能承載百十斤的重量,這個人180多斤,樹樁被其踩入了泥土中。
這就形象地比喻了我們的一些企業,看到別人在某領域經營的很好,自己便也跟過去,結果因為對市場情況不了解而失敗。也有像故事中后面那個人一樣的情況,了解了市場的情況卻沒有認清自己,因為自己的情況不適合那個市場,貿然進入也導致了失敗。人類都有一種模仿與盲從的特性,在有了成功的榜樣后,這種模仿心態會更堅定。但恰恰是此時,應該冷靜地觀察思考,認清客觀情況,也認清自己,以免落入戰略的陷阱。
使戰略迷失的第二個陷阱利益
拿破侖沒有停下戰爭的腳步,不斷為了擴張領土而發動戰爭,此時,拿破侖已被眼前巨大的利益沖昏了頭腦,沒有發現隱藏在表面輝煌背后的危機。拿破侖前期進行的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抵御外來侵略,保衛祖國,這樣百姓自然擁護,其他國家也不會產生危機感,加之拿破侖卓越的軍事才能,所以戰爭順風順水,屢戰屢勝。但是到了中后期,戰爭已具有明鮮的侵略性和掠奪性,這是拿破侖的私心在作祟,巨大的利益誘惑讓他已經不再是為自由和國民而戰,他是在為了金錢、疆土與隨之而來的征服感及占有欲的滿足而戰。他占領一個國家或一塊土地后,不是去解放那里受到壓迫的人民,而且把他們從一個專制轉到另一個專制,并且是更加殘酷的專制。他的這種行為已經脫離了百姓,脫離了根本,脫離了真理,這樣的戰爭已經成為拿破侖等少數利益相關者的欲望游戲,自然無法持久。
雖然接下來拿破侖取得了烏爾姆戰役的勝利,以22萬兵力戰勝了由俄國、英國、瑞典、丹麥、奧地利等國組成的第3、4次反法聯軍的50萬軍隊。但是,法軍已經露出了很多破綻與敗勢,現在只是一個戰爭轉折點出現時間的問題。
我們企業的經營活動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市場中極容易被巨大的利益沖昏頭腦,做出錯誤的戰略決策。雖然利益最大化是經營者應該追求的,但問題是,我們要區分,什么樣的利益我們該取、能取,而什么樣的利益我們不該取、不能取。
世界通信公司創始人埃博斯就是個同拿破侖具有一樣野心的人,他不斷的收購其他企業,使旗下公司多達75家,收入更達到了390億美元,但是他并不滿足,他目標是要成為美國華爾街的NO.1。可是,不停的吞并,不停地擴張疆土,使其脫離了最初設定的戰略,使企業成為了為了擴大而擴大的公司,結果產生了嚴重的“消化不良”,不僅無法發揮各公司之間的協同作用,反而有時自己的兩家公司同時搶一個生意。矛盾、沖突不斷,嚴重的內耗最終使世界通信走向了深淵。
幾年前,聯想在戰略的征途中也遇到過諸多的利益誘惑。如手機市場高速發展帶來的巨大利潤;互聯網的遍地黃金;餐飲行業巨大的利潤……面對誘惑,握有大量資金的聯想就像擁有大量軍隊的拿破侖一樣,四面出擊,進入這些充滿利益誘惑的行業,實行產業多元化。但是,幾年后一組組巨額虧損的數字擺在聯想高層的面前,多元化擴張宣告失敗。此時,聯想才意識到夢想與現實的距離。而后拒絕誘惑,戰略回歸,踏踏實實做自己的優勢核心業務,結果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成為世界第三大PC制造商,利潤率也逐步提高,最關鍵的是有效地規避了風險與失敗。
在今天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里,能夠不被利益沖昏頭腦,不僅知道什么時候該進,更要知道什么時候該退,不僅該想到如何做大,更該想到哪些時候,哪些環節應該做小,甚至舍棄,因為,在市場中“舍”才是“得”的基礎。只有認清了舍與得之間辯證的關系,才能在市場中立于不敗。
使戰略迷失的第三個陷阱錯覺
當拿破侖第5次打敗了歐洲聯軍,并乘機不斷東征西討,搜刮財富時,法國已經直接或間接統治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拿破侖帝國的版圖從原來88個省擴展到130個省,人口達7500萬。歐洲大陸主要國家,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等都臣服于法國,此時拿破侖的聲望和勢力達到頂點。
但是,問題開始不斷出現,首先是外部,法國人在西班牙的恣肆妄為引起西班牙人民的憤怒,1808年,馬德里爆發起義。從此,西班牙人民開始了長期的反抗法國占領軍的法西戰爭;1809年,法國又挑起了奧法戰爭,雖然法軍取得了勝利,但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嚴重挫傷了法國的軍事實力;此時,歐洲被法國統治的各國人民紛紛展開反抗法國統治的民族解放斗爭。蒂羅爾農民在戈費爾的領導下舉行起義,普魯士、威斯特伐利亞、不倫瑞克和薩克森也相繼發生了反法起義,雖然最終都被拿破侖所鎮壓,但是其帝國統治已經開始動搖。各殖民地國家也慢慢無法接受法國胃口越來越大的戰爭賠款及稅收,伺機反抗。
法國內部也是危機四伏,由于戰爭需要,常年大量招募士兵,使國內勞動力不斷減少,生產力迅速下降;為了購買武器與裝備而不斷增加賦稅,使百姓怨聲載道;因為與英國的敵對,英海軍對法國各港實行了封鎖,使法國難以把殖民地的工業原材料及物資運進國內,因而引起了國內的工業危機。而讓拿破侖最有信心的,相較歐洲各國要強大許多,訓練有素并且數量上占優的軍隊,卻在持續的戰爭中慢慢失去優勢。法國連年征戰,死傷及退伍等原因,導致經驗豐富的老兵大量減少,新兵因學習
時間太短就匆忙上戰場,素質逐漸下降.雖然表面軍隊數量有增無減,但質量上卻早已不能和當初同日而語。而此時歐洲各國由于受到法國的威脅,開始實施大量征兵并加強訓練等措施,雙方實力差距在一天天縮小。
雖然當時法國已經內憂外患,但是,危機卻是隱性的,而巨大的顯性戰績蒙蔽了拿破侖的眼睛,,使其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武力可以解決一切資源不足可以通過掠奪獲得,民眾反抗可以讓軍隊鎮壓。五次戰勝強大的反法聯軍,讓拿破侖覺得,戰勝任何敵人只是時間與代價的問題。這些錯覺讓拿破侖在刀鋒上加快了行走的腳步。
1812年,本已四面楚歌的法國悍然對龐大的俄國宣戰,拿破侖率領50萬反俄聯軍,兵分三路進入當時的俄國。所謂的聯軍,就是法國在殖民地國家強行抽調的軍隊,當時俄軍只有22萬人。幾次交戰后因為雙方兵力相差過于懸殊,俄軍敗退,于是俄采取了將撤出的城市用大火焚燒的焦土策略,不給法軍留下任何補給與整頓軍隊的場所。法軍雖取得勝利,但戰線拉的過長,補給困難,傷病員增多,機動部隊僅剩約16萬人。
1812年的博羅金諾戰役,法軍以7萬士兵傷亡的代價攻入莫斯科。俄軍撤離莫斯科時燃起了大火,把莫斯科變為廢墟,俄軍轉至卡盧加,組織了20萬的民兵隊伍,展開游擊戰。此時,隆冬將至,沒有補給,沒有住所,沒有后援,寒冷與饑餓包圍了法軍。拿破侖提出和談,遭拒絕后被迫于10月19日下令撤退。撤退的過程遭受多次俄軍的追擊,法軍凍餓而死及被俘殺者不計其數。最后逃回法國的只有1萬多人。與此同時,法軍在西班牙屢遭失敗,被迫撤出馬德里,至此,拿破侖的命運之輪開始逆轉。
拿破侖軍隊在俄國的失敗,成為歐洲爆發反拿破侖民族起義的導火索,1813年2月,俄、英、普、西、葡、瑞、奧七國結成第六次反法聯盟,同年10月,雙方進行萊比錫之戰,法軍大敗,拿破侖率殘部逃出戰場。反法聯軍乘勝追擊,20余萬聯軍進入法國境內,迫使巴黎守軍投降。1814年4月11日拿破侖宣布法國無條件投降,4月13日拿破侖在巴黎簽署退位詔書,不久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
相較起紛繁復雜的世界,人類永遠處于無知的狀態,難免看不清這個世界,產生錯覺,但有趣的是,處于逆境、迷茫、低落時我們往往能撥開云霧看清本真,不會受到錯覺的困擾,反而是當我們順利、得意時,容易陷入錯覺之中,無法認清自己與看清環境,往往錯誤地估計形勢與改變戰略目標。曾經,奧克斯、波導等企業在取得一定成功后便產生類似的錯覺,打算介入自己沒有任何競爭優勢,進入門檻很高,難度很大的領域,比如汽車、地產等,幸好懸崖勒馬,沒有在迷途走的太遠。
治療錯覺癥的最好方法就是冷靜下來,停下腳步,如果路走錯了,停下來就是前進。不要擔心機會從身邊溜走,因為,正確的抉擇都是在冷靜中產生的,沖動時的機會往往都是陷阱。
使戰略迷失的第四個陷阱自大
1815年2月,拿破侖逃出厄爾巴島,率領幾百人打算返回巴黎,奪回政權。法蘭西共和國聞訊派遣一支重兵來捉拿拿破侖,拿破侖身邊的士兵聽到消息后驚恐的建議拿破侖趕緊逃走,但拿破侖笑一笑說:“這些軍隊是來迎接他們偉大君主的”,隨即,迎著煙塵四起,疾馳而來的法軍走去。經過一翻慷慨激昂的演說后,來抓拿破侖的軍隊竟然真的轉而支持拿破侖,接受其領導。由此可見拿破侖是多么的自信,自信的已經走近了自大的邊緣。
3月20日拿破侖回到巴黎,迅速重掌政權,開始了他的“百日王朝”,此時他擁有一支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愿軍。歐洲各國聞迅急忙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聯軍兵力共計超過70萬。雙方的主戰場是位于比利時南部的滑鐵盧。面對聯軍統帥威靈頓大將,拿破侖不屑一顧:“威靈頓是什么東西,竟敢向我挑釁,我用一頓飯的時間,就能將他們殲滅”。
滑鐵盧戰役打響后,戰局并未像拿破侖預想的一樣,威靈頓采取嚴密防守,伺機進攻的策略,法軍連續二次進攻都無法占領英軍陣地。拿破侖正準備發動第三次規模更大的攻勢時,突然用望遠鏡觀察到戰場右邊遠處有一片黑壓壓的東西。“那是什么?”拿破侖問。“大概是一片森林吧!”身邊的士兵回答,“不!是兵團”,拿破侖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作出了準確的判斷。但拿破侖覺得自己指揮才能無人能及,加之兵力充足,有恃無恐,即使側翼有敵人也不能奈何自己。于是,拿破侖沒有在意側翼的敵人,下達了第三次進攻的命令,80門大炮同時瞄準英軍的陣地進行炮轟,隨后,法國騎兵迅速地登上了英軍駐守的山頭。拿破侖以為已經勝利在握,哪知道槍聲突然大作,埋伏在四周的英軍將法軍團團圍困,法軍措手不及,傷亡無數,只好向后撤退。
拿破侖百思莫解,因為,按照拿破侖一貫的作戰策略,先是用大炮精確的猛轟敵人陣地,待到敵人陣地混亂后在派遣騎兵沖鋒,迅速沖入敵人陣地,隨后在由步兵出擊,增援騎兵。拿破侖的這一戰術屢試不爽,幾乎百戰百勝。然而,滑鐵盧戰役時,法軍卻不知為何,沒有得到步兵的支援。
原來,法國步兵都在右翼抵擋拿破侖忽視的那股伏兵,并且已經自身難保。最后,拿破侖孤注一擲,把最后的4000名近衛軍排成70人一隊,拼死向聯軍沖去。當他們離聯軍防線不到60步時,聯軍總指揮威靈頓見時機成熟,大喊一聲:“全線出擊!”聯軍的后備隊排山倒海般地向法軍撲去,很快法軍被聯軍淹沒,拿破侖通過望遠鏡目睹這慘痛的一幕,無奈地嘆了一口氣:“一切都完了!”。拿破侖淚流滿面,臉色蒼白,帶領一萬名殘兵退回巴黎。同年6月,拿破侖第二次被迫退位,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島上,直到1821年郁郁而終。
拿破侖兵敗滑鐵盧的主要原因就是他過于自信,年紀青青即座上了法蘭西大帝的寶座,并且5次戰勝了兵力眾多的聯軍,輝煌的戰績使拿破侖傲慢的幾近偏執,其幾乎從不拉攏盟友,每次都是獨立作戰,即使有其他國家參與,也是被其征服的殖民地軍隊,殖民軍組成的軍隊當然缺乏戰斗力 ,在法國軍隊失敗時馬上潰散,甚至反戈一擊。就像現在很多企業之間組成的聯盟一樣,缺乏有效協作和思想層面的共識,導致貌合神離,雖然規模很大,但是力量卻很分散。拿破侖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他只要求部下們服從,并不要求他們擁有指揮才能,甚至不需要他們思考,他需要的不是有能力的部下,需要的只是聽話的部下,這樣一來,有能力的人將得不到重用,而無能的人只要聽話或討好拿破侖就能獲得高官厚祿。如果拿破侖不傲慢的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急于通過大決戰的形式企圖迅速扭轉局勢,而是以防守的姿態,鞏固剛剛恢復的政權,訓練已經散漫的部隊,慢慢在與敵人周旋時加強實力,第7次反法戰爭可能將是另外的結局,歐洲的版圖也將重新劃定。
在今天的商業競爭中,很多領導者帶領企業不斷開疆擴土,擴大規模,自信慢慢膨脹為自大,在隨著勝利的不斷取得而越發放大自己,縮小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的策略往往不夠客觀,具有極大的風險。而過于強勢與不相信下屬能力,凡事事必躬親的領導風格,也在慢慢使下屬的能力產生退化。
傲慢往往是成功企業的滑鐵盧,最終導致失敗。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往往是輸不起的,一個重大的失誤就很少再有翻盤的機會。強如“IBM”這樣的大企業,曾經就是因為傲慢而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使這個曾經組織龐大到超過一個國家,一點風吹草動便能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藍色巨人變的虛弱不堪,其中一個最為重大的失誤就是變相地培養了“微軟”與“英特爾”。從1987年起,嚴重的官僚作風,傲慢自大的態度導致一系列的錯誤決策,致使IBM開始出現持續虧損。19911993年,IBM連續的虧損額高達168億美元,創下了美國企業史上第二高的虧損紀錄。它那個雄踞30年的產業霸主寶座,也不得不無奈地讓給了自己曾經不屑一顧的微軟公司。像IBM一樣,發展壯大后變的傲慢的企業很多,但是發端幾乎都是企業領軍者,而后放大到了整個組織。
李嘉誠是華人首富,年逾八旬,富甲天下時對待哪怕是一個清潔工也是彬彬有禮。他待客時有這樣的習慣:客人要來時他早早地便等在電梯口,客人離開時也是等電梯門關閉后才離開。他不分高低貴賤,親自送上名片,吃飯時各桌輪流作陪敬酒。李嘉誠崇尚并一直奉行“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的境界。李先生不僅做人如此,做事也是如此,他在經營企業時,時刻如履薄冰,謙恭謹慎。也正是這樣的態度,讓其事業一帆風順,幾乎沒有太大的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