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許多企業通過OEM(俗稱貼牌生產)的方式使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同時,運用貼牌戰略的涵義還有了很大的延伸。它給我國企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提出了種種挑戰。
貼牌戰略給現階段的中國企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表現在:
第一,OEM是在工業化國家發揮過重要作用,并在現代社會繼續實現著合理分工、能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的一種先進生產協作方式。對于受托方來說,“貼牌”使閑置的生產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設備折舊得以實現,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下降(包括本企業的產品),職工的收入有了保障。“貼牌”促進了本企業的技術進步,加快了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它有利于我國企業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和閑置資源。由于前期大量的重復建設,目前我國許多企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資源閑置現象。一些廠家品牌影響力不大,技術開發上的投入不足,又沒有資金去建設銷售渠道,產品在市場上銷路不暢,因而造成大量資源的閑置,包括廠房,設備資源與勞動力資源。實施貼牌戰略,企業可以將現有的生產線和勞動力資源充分運轉起來,滿足企業短期利益的需要。
第二,OEM有利于我國企業向國外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于培養技術專家及技術職工隊伍,有利于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企業家的管理能力。為降低成本和開拓市場,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產基地已成為大型跨國公司戰略發展的普遍趨勢。國外企業選擇我國企業,正是看中了我國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勞動力資源優勢和配套產業的發展。從總體來看,我國還處于工業化的中級階段,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企業在新一輪全球經濟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缺乏核心技術和管理效率低下已成為我國企業向前發展的瓶頸,而技術開發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要求我國企業短期內站在世界技術發展的前端是不現實的,提高企業管理效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實施貼牌戰略,發展“干中學”模式,是我國企業迅速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
第三,OEM有利于我國企業擺脫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當前世界科學技術更新換代速度非常之快,我國企業還沒有能力承擔這種新技術快速淘汰的風險。通過“你拿過來,我照著生產”的方式,不必承擔技術淘汰的風險。另外,我國企業將產品輸出海外時,由于國內外市場的差異,加上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經驗不足,企業往往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實施貼牌戰略,企業就不涉及市場開拓,也不用承擔產品不適銷的風險。 在“貼牌”和“創牌”的道路上,企業還需認真思考以下幾點:
一是貼牌戰略要和創牌戰略結合起來。OEM是我國企業做品牌的必經階段,最終目的是塑造自己的品牌。由于利潤較薄,好的企業不應把做OEM作為長期贏利點。通過OEM緩解企業現階段開工不足的局面,降低成本后,企業還是應該加緊擴大自身產品在市場上的份額,建設和維護自己的品牌。對于研發能力強、具備品牌推廣力和品牌影響力的企業,應該繼續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二是我國企業應通過貼牌戰略盡快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產品質量、生產技術水平,鍛煉工人的素質。但是,貼牌戰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企業缺少領先技術的客觀狀況,我國企業的當務之急是趨利避害,通過OEM減低成本,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是我國企業應通過貼牌戰略與國外企業發展又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國際市場競爭的趨勢是從競爭走向競合,成功并不只能建立在對手失敗的基礎上。我國企業在實施貼牌戰略的過程中,應當重視企業間尤其是國際間的分工與合作。以此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整合經濟,達到雙贏目的。傳統觀念中,一直從廠家的角度定位經銷商——廠商產品的分銷渠道,認為經銷商只是低價進貨、高價出售、為賺取差價而生存的商業組織。新的觀念要求我們以經銷商為中心進行定位——提供分銷等市場服務的組織,分銷商不再是通過經銷產品獲利,而是在為上游生產商和下游零售商提供市場營銷服務中獲利。有眼光的經銷商應先行一步,按國際服務營銷的標準要求自己,著力打造自己差異化的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