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更是企業實現發展的根本。談到創新,企業家就會滔滔不絕,“我們要進行理念創新、戰略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我們要實現全方位創新”,“不創新,我們就死路一條”等等。同時,他們也會抱怨創新型人才缺乏,實現創新太難。根據我的觀察和實踐,我認為,企業沒有明確的創新方向和重點,缺少對創新目的、方法的學習了解,是導致企業家認為創新難的主要原因。
在很多企業的老板和營銷人士眼中,冰箱還是冰箱,西瓜還是西瓜,除此之外還是什么呢?法國學者查鐵爾說:“你在做事時如果只有一個主意,這個主意是最危險的。” 打破思維慣性,是實現新增長的關鍵所在。當初毛主席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本來是針對當時的革命形勢而言,后來被當作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廣泛傳播。在今天,這句話借用到企業經營方面,則可以引申為“創新之火,可以燎原。”筆者了解到,在許多企業中,不管是最活躍、最善于尋找市鋤會的IT小公司,到只有七八個人的企業,還是1萬人的大企業,有的生存的很好,但為什么有些卻很快夭折,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不斷在管理在融入一些創新元素,卻沒有始終不渝的執行者去執著的執行下去,卻把管理當作掌握權力、昭示權威的光環來炫耀。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管理創新不僅是大企業的“加速器”,更是小企業快速發展的利器,許多小企業只會跟在別人的后面跑,而沒有學會管理創新,甚至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管理創新。沒有管理創新的企業多半都是短命的,有了管理創新卻時常懷疑這種創新結果,根本就不會有什么強大的生命力,管理創新只是流于形式的一個擺設花瓶而已。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武漢重型機床集團公司時,企業負責人告訴總理:“我們是中國裝備、裝備中國。”溫家寶對圍攏過來的職工們說:“"中國裝備、裝備中國"這句話說得好,我要加上一句"中國制造、中國創造"。決定競爭力的,最終是創造、知識產權和品牌,是企業質量和效益。”他鼓勵企業干部職工發揚不服輸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創新使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躋身世界領先地位,為中國制造業爭光。可見創新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我們國內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為什么只有少數企業獲得了持續生長的機會,而多數企業都在慘淡經營三五年后就歸于沉寂或走向死亡?我們冷靜地反思一下:國內眾多中小企業有幾家認真做了開業可行性論證?有幾家仔細做了戰略和市場定位?有幾家把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體系放到了至關重要或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幾家企業想過我們要采取什么樣的管理方式使企業保持持續創新的能力?我絲毫不懷疑,國內企業能對上述問題給予肯定回答的一定有!但我也敢肯定,數量一定少!
大多數企業都是怎么做的呢?人家買設備我也買設備,人家建廠房我也建廠房,人家招人我也招人,人家設幾個部門我也設幾個部門,人家請個秘書我也請個秘書,人家上研修班
我也不甘落后,人家學國學我也報個名,上不上課不重要,能在一起吃吃飯、認識幾個人就行。總之,創新企業如鳳毛麟角,跟風趕潮的企業多如牛毛。趕上了,興旺大家一起興旺;金融危機一來,死亡也是大家一起死亡。
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我們的企業家不如古時候的一個孝子眾人一定不服。這個孩子就是幼年朱元璋。傳說朱元璋小時孤苦,但胸懷大志。一次和酗伴玩當皇帝的游戲,規則是把八九個筐子壘在一起,誰能坐上去誰就能當皇帝。別人都用一種方法壘,人還沒上去筐子就塌了。而朱元璋卻采用另一種方法壘,最終穩穩地坐到了筐上。朱元璋用什么方法壘,現在已不得而知。但無疑問的是,正是因為他有與眾不同的思維,最終才成就了與眾不同的事業。
這就不由讓人想到了當今企業的發展現狀,眾所周知,現在已經是一個競爭白熱化的時代,大企業可以靠大規模投資、大規模推廣去贏得優勢,去生存發展,那么,小企業、尤其是基礎更薄,資本更小,甚至還是一個院子幾個工人的農業小企業靠什么生存發展,靠什么贏得競爭優勢呢?
答案很簡單,和朱元璋一樣,靠與眾不同,靠創新。
對企業來說,創新就是企業利用市場的潛在贏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方法,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新的組織,它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
隨著競爭加劇,創新不再停留于宣傳口號上,而是實實在在成為一個團隊和組織發展的強勁推動力。經理人通過對《創新力學習
課程》的學習,將掌握獲得并運用創新力的方法。創新不再是無形、無規律的事情,而是可以把握的具體工作內容。經理人可以通過學習,懂得如何獲得創新力、如何提高創新質量、如何使創新活動收益最大化以及如何保護和傳播創新等。一旦擁有了創新思維并將其運用于工作中,你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有了創新力,經理人和他的團隊都將獲得強大的競爭優勢。依據對企業的市場定位和企業功能的細分,筆者最終提煉出了創新的如下類型:
1、產品領先區域:
它適用于任何商業類型的企業,而尤其在成長性市場里,是企業挖掘潛在價值的發動機。它包括:顛覆性創新、應用性創新、產品創新、平臺創新。
2、客戶親近區域:
這在成熟市場里能使企業更優化。它包括:產品線延伸創新、增強型創新、營銷創新、體驗式創新。
3、卓越運營區域:
這是從最接近產品向最接近流程的轉變。它包括:價值工程創新、集成創新、流程創新、價值轉移創新。
比如,最近我受邀設計的一項學習
項目,主題是關于在高級管理團隊中“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這使我不禁疑問:在實戰中,“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究竟意味著什么?我想,首先來說,思維方式的創新比知識的創新更重要,只要思維方式有所創新,就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知識。企管專家專家譚小芳老師在對國內外100多家創新企業案例總結和剖析之后,發現:長久保持高水準創新能力的奧秘:
*優秀的公司往往不畏風險,積極面對挫折,并勇于探索界限之外的風景;
*善于觀察一般人習以為常之事,從細微處入手,才會擁有打破常規的能力;
*以使命激發團隊激情,營造內部競爭氣氛,促使團隊更快地到達勝利的終點;
*敢于為公司注入新鮮血液,雇用一些偏離主流的員工,你會獲得意外的驚喜;
*創新的最大障礙在于公司固定的意識傾向,不要讓僵化的思想侵蝕人們的精力;
翻開國家政府報告或企業集團戰略規劃,“創新”往往是被提及最多的詞語之一,這無疑是解放思想和變革
開放給我們整個社會帶來的寶貴思潮,讓我們走出曾經的固步自封與閉關鎖國。譚小芳老師先與您分享一個案例
在白天氣溫高達45度,晚上又低至5度的津巴布韋,能不能建造一座不能用空調,但室內溫度必須恒溫在22度的環保大廈?邏輯上這個不成立,所以無法做到,但運用水平思維的交叉創意法就做到了,米克皮爾斯運用白蟻冢穴如何保持恒溫而確保繁衍的原理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不用電、氣設備而能確保室內恒溫22度的東關大廈,把不可能變成了令人驚嘆的事實。
所以說,創新思維從何而來呢?譚小芳認為,我們要像佛教中的禪宗一樣進行修煉。禪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于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用當代的語言來解釋,即不用語言文字而直接以心相印證,以期頓悟。
我們鼓勵創新的思想,我們更為強調讓創新的思想轉化為實在的價值,只有能為社會、企業、個人帶來價值提升的創新才是有效的創新。這種價值的提升需要我們將創意通過行動轉化為一種成果。譚老師建議企業鼓勵員工持續學習,并努力為員工的創新提供便利條件,這不僅包括創新所需要的工作條件,還應包括鼓勵創新的氛圍和激勵創新的機制。
透過很多國際公司,我們都看到一些曾舉起創新旗幟的行業巨鱷因為不思進取而走向衰落,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也看到一些身處高位的人沾沾自喜,拍著胸脯跟人保證公司里一切都運轉正常,其實公司已經緩緩地走向下坡路了。
譚小芳老師也看到國內諸多企業進行的管理方式是與“創新”的前提背道而馳的。那么創新的提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企業員工有“自由的思考與表達”的環境和權力,而且要保證不會因為意見的不一致而受到不正常的待遇。可以想象,能做這一點的企業有幾家。所以,“創新”自然也是無本之木,口頭說說而已,對于大多企業管理者來說:對“創新”的態度只是“葉公好龍”。
但譚小芳老師同時認為:國內企業多數確實需要依靠創新來克服“馬太效應”獲得后發優勢,但必須指出的是,創新不能靠一個點子或幾個人或者某項目一蹴而就,要孕育出創新和支撐創新都依賴于扎實的基礎管理工作,而這正是某些企業管理者所忽略的問題。具體來說,企業一般需要如下方面的創新
1、服務創新
著名的IBM公司在廣告中強調的“IBM就是服務”,正反映了該公司十分重視產品服務的思想。產品服務創新就是強調不斷改進和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推出新的服務項目和服務措施,力圖讓消費者得到最大的滿足或滿意。
2、知識創新
據說,一個當代的博士生,僅能掌握不到人類知識總量的1%,剩下的99%都不懂,其中還有4%是他根本不知道還有這種知識存在。中國企業的經理人中大部分都是文化水平偏低,所以,我們有什么理由回絕新的知識呢?所以,知識創新既是大家忽視的地方,也是需要提高和創新的地方。
3、心態創新
譚小芳老師建議每一位企業員工、老員工、經理人都像一位新雇員第一天在公司上班一樣,對企業的各個方面都進行提問。還記得在我們上班的第一天,我們會問許多問題我們為什么做這件事情?我們如何使它發生?它的目標是什么?它意味著什么?但我們在單位中工作的時間越長,就越難做到這一點。我們在工作中的時間越長,我們問的問題越少,我們也就變得越自滿。大家都多問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并進行更仔細地傾聽,這樣你就能夠理解的更為深刻。然后,我們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必定能找出創新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也許有人認為這些基礎管理問題不值得大動干戈的追究和完善,但筆者認為有沒有扎實的基礎管理,結果大不一樣,舉個日常例子,我們會發現某些地方政府建設的豪華公共廁所沒多少時間就變的污濁糜臭不堪,而麥當勞的廁所卻永遠光潔如新,為什么?細心觀察可以發現,麥當勞制定了詳細的廁所要清潔到何種程度的標準、以及使用什么清潔工具如何操作的標準流程,并且還有相應的學習
和核查制度。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日本前女大臣曾負責過某酒店衛生清潔工作,她洗刷了三次抽水馬桶后其主管檢查并不滿意,于是主管親自示范如何清洗,并在清洗完之后用杯子舀了馬桶里的水喝了下去告訴她這就是清潔工作的自我檢查標準,她被極大的震動了,于是重新努力清洗并最終也自豪的舀了馬桶里的水一飲而荊
因此,譚老師強調我們的企業在以創新求發展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夯實基礎管理,只有真正建立起一套高效完整科學的管理體系,用規則化、程序化、科學化來系統性的塑造和改變員工的行為,提高整體的組織能力,才能為創新提供孕育和發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