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考慮過什么是企業,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目前有一個不太好的趨勢,我把它叫做對企業的崇拜,特別是對大企業的崇拜。實際上日本99.7%是中小企業,而且很多中小企業不愿意長大。我們經常把日本的中小企業叫做隱形冠軍。比方說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或者在某一個特定的部件方面,它可能就是一個世界第一,那么這些企業如果按中國這種模式的話,至少要找兩個投資方包裝一下,中小板上市了,圈錢了。為什么這些社長們對上市或者企業做大沒有興趣,那么他們的興趣在什么地方?怎么考慮的?我們以前專門在東京的大田區,那是日本中小企業非常出名的一個基地,同企業的管理者們做過交流,他們提出這樣一種觀點:日本很多中小企業的社長們,本身搞技術、搞工程出身的,他們一生的追求是什么?追求把他的產品做成世界最好,做成99.999%的好。日本制造領域民營企業的生存周期一般都比較長,發展也很穩定,他門追求的是一種長期的成就感。而作為上市這樣的事情,他們覺得超過自己的控制能力,不是他感興趣的方向。做企業的人都很清楚,作為世界制造業,德國和日本是全球最好的,這些年也有很多的中國企業想到日本去購買一些中小企業參股,但是發現很多企業不感興趣,并不是說你帶著錢來我就愿意把技術給你,或者愿意跟你合作,你即使給他一個非常美妙的前景,中國市場的確也是很大的誘惑,但很多情況之下他們還是很不積極的。
我想,很多時候做大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兩年前的豐田丑聞就是個很好的反面例證。美國在三大公司出現問題以后,豐田太在乎世界第一,導致一切問題的出現跟這個有關。在美國出事的車剎,這其實是一間美國公司,但是美國政府不管,最后只能由日本豐田埋單。只要你在某些方面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那就是你的問題,所以,企業的發展一定要有合適的規模。
目前,中國中小企業面臨困境,國家非常高調地談企業升級的問題,問題很好提,政策很好制訂,但是怎么做?怎么樣才能產業升級,很多時候不是想當然的,想升級,想進入高端領域,其實背后有大量的基礎研究和經驗的累積做支撐的。我發現在產業升級過程當中,有很多很有趣的現象,中國越是壟斷的企業對研發越沒有興趣,我們原來以為外向型企業會好一點兒,但是現在發現也一樣沒有興趣,研發占的比重比2000年以后的情況還要低,這是值得大家關注的,我們要談產業升級,研發這塊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中國創造就成空談了,如果研發跟不上去,一切就無從談起。為什么企業對研發這塊沒有那么大的欲望和興趣,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跟現在政府方面沒有一個配套的制度和規范化有關系。日本中小企業為什么做得好?如果仔細研究他們的發展情況,你就知道政府在里面起了多大作用,日本在發達國家中間是第一個建立了中小企業廳的國家,1948年就專門設立了這樣一個機構,1963年又專門為中小企業立法。日本的模式是一個下包制,換句話說,大量的企業是為集成企業做部件做服務的,這些中小企業技術很好,可以稱之為隱形冠軍,但是跟大企業比起來的時候是處于弱勢的,日本基于這種判斷,很早的時候就為中小企業立法,建立了中小企業廳,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立法,立法制訂以后,他建立了一整套機制,每個縣、每個區都建立了針對中小企業培育的辦公室,這個辦公室由中央部委派年輕的官員在那兒工作,聘請了一批做財務、做技術的專家對中小企業進行支持,同時在每一個城市建立了非常大的技術研發中心,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這些經驗,非常值得中國的政府機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