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IBM(中國)的普通市場營銷員到西北區總經理,作者在IBM濡染十年,并將對這家企業的所察所感所悟匯集成了《與大象共舞--向IBM學轉型》一書。書中提到的“轉型六要”因素中概括了中國企業可以復制的IBM轉型經驗,而被譽為“轉型圣經”.
作者應《商界》雜志之邀,首度分享他在擔任陜鼓集團副總和通用電氣(中國)副總期間的思考,探討商人“轉型”成為企業家的路徑。
商人離企業家有多遠
一次,一位頗具規模的民營企業掌門人問我:“你在大型外企和大型國企都做過,也給很多民營企業做顧問。你覺得我們和跨國大企老總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這個問題還真一時問住了我。商人和企業家其實沒有多少根本的不同,甚至在很多方面非常類似:他們需要有敏銳的市場意識,有勇于開拓的精神,有承擔風險的勇氣,有卓越的與人交往的能力技巧,這些都是共通的。于是在后來的工作中,我常細細觀察、不斷體味,果然發現了他們之間的很多不同,并試圖找到了造成這些不同的根源。這種思考,越深入下去越覺得有意思。
事實上,在中國的民營界,真正具有跨國大企老總境界的企業家為數并不多。我一直把柳傳志先生看作這樣的一位。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做企業就是“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這句話被民營界乃至企業界奉為經典。他能說出這句話,是因為他在用跨國大企老總的心境思考一些深層次、基礎性的問題,并通過清晰和準確的思維,做出精辟的解答。
回到文章開初,朋友問我的那個問題。很多民營企業掌門人和跨國大企老總的差距,簡言之,就是思考問題的層次和方式的差距,這個差距其實就是商人和企業家在企業觀念上的差距。
商人為什么不是企業家?
首先,商人和企業家都需要考慮利潤,但是商人更多地考慮當前商業狀況下的盈利模式,因此出于對市場的敏感判斷和現實機遇的把握開展商業行為。而企業家更多的是考慮變化的商業環境,通過對市場的遠見判斷制定戰略。
其次,企業家管理企業時,不只是在生意層面上運籌帷幄,更需要給這個企業持久地注入精神。也就是說企業家要有能力建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并以此為基礎形成獨特的、具有生命力的企業文化。這些價值觀和文化可能并非完全來源于企業自身,但是能夠成為企業克服困難、跨越成長的精神動力。要知道,企業家創造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其生命往往比企業家本人還要長。
第三,企業的成功最終靠的是一套人才機制,而商人的成功靠的是本人和親友。所以企業家思考的是怎樣用公平的機制對待人才、培養人才。企業家自己可以不是人才,但一定是人才成長和脫穎而出的搖籃。
最后一點,依靠人格魅力來驅動企業長久發展的商人一旦脫離企業,企業就會垮掉;而企業家個人的形象、甚至生命都與企業相對獨立。他建立的治理卓越、管理出色的公司結構是留給這個企業最為重要的貢獻。
如果拿上面幾個條件去看王石先生的話,他應該算得上是企業家了。他建立了萬科地產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公司的管理架構,并且制定了清晰的市場拓展的戰略,聘用專業人才去打理。他甚至率先做出表率,使自己成為公司的職業經理人。也正因為他把自己定位為企業家,而不是商人,他才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時間去享受自己的人生,拓展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公眾分享自己在非商業方面的心得。從這個層面講,王石先生的境界就符合對企業家的要求。
企業家怎樣搞管理
很多商人每日 都疲于在辦公室應付企業的各種管理問題,卻總在抱怨企業的問題千頭萬緒;而企業家卻頻頻出現在各種公眾場合,總是給人無所事事的印象,說到自己的企業卻信心百倍。企業家管理企業與商人們就是不一樣。
企業的管理關鍵是建立兩個基本結構。第一個是公司的治理結構,約束出資人和管理者之間的關系。這個基礎性問題處理不好,再出色的管理者,再好的管理結構設計,也可能無法展示其價值。但是這個問題受制于很多宏觀的制度和客觀的環境,不是今天討論的主要話題。
第二個關鍵的結構就是企業的管理結構。盡管不是新鮮話題,卻總被老總們忽視。他們最近熱衷于企業戰略、企業文化、經營之道,卻忘記了蓋房子時首先要考慮各個房間怎么布局,設計機械時各項裝置怎樣配合,生命體中各個器官怎樣相互依存。其實,企業的結構和設計才是最基礎、最重要的。
過去的二三十年中,一批曾經非常成功的企業大都走過了這樣相同的路徑:創始人帶著一幫兄弟們打天下,隨著企業的擴大,大家越來越忙、越來越累,到頭來才發現,原有的方式根本無法管理企業。但因為積重難返,在資金或規模達到相當的當量時,卻發現企業的最終歸屬是一堵無法逾越的墻。
事實上,這個問題早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快速工業化時代就已經出現。以通用汽車為例,當時的通用日益多元化,規模迅速膨脹,使得原有的集中式管理無法滿足快速擴張,也無法響應市場需要。分權管理怎樣分而不亂呢?財務集中管理怎樣管而不死呢?董事長斯隆解決了這個“撞墻危機”.他借鑒了政府管理體系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在通用汽車率先實施了事業部制。
我并不是說事業部制,或者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是通行的管理構架--盡管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大、中型企業采用的都是這種架構--但商人應該學習企業家從公司結構的角度來思考和著手管理,而并非去疲乏地解決細枝末節的問題。企業不論是目前正在高速成長,還是那些已經碰到了瓶頸,乃至于撞墻危機的企業,都需要靜下心來仔細看一看,仔細研討,將整個管理的架構和規范進行重新的梳理。好的管理架構帶來的效率是非常巨大的,也只有在好的管理架構基礎之上,企業才能夠做持續的創新和拓展,企業的發展才能夠進行快速的復制。尤其是那些已經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必須通過組織形式的轉型來迎接更大規模的質變。
別被“戰略”蒙了眼
誤區一:戰略是點子或點子的集合。前幾年曾紅極一時的“點子大王”如今換上了“戰略專家”的身份,依然在企業界的舞臺上穿梭。點子的確是企業需要的,但冷不丁冒出的點子再高明,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分析和推敲,都無法形成戰略。還有人把概念、愿景、甚至如“世界上最領先的XX企業”這樣的口號也稱為戰略。其實,無法直接轉化成行動的,都不是戰略。
誤區二:戰略是可以復制的。別人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學習的,但每家企業的歷史背景、文化、組織和技術現狀不可能一樣,所以每個企業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戰略。當然一些好的戰略構想、發展路徑可以借鑒,但是單純模仿無法成為戰略,更無法形成這個企業所特有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所謂形成企業戰略,根本目標就是要形成一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誤區三:戰略只需要規劃,不需要管理。這是戰略管理實踐中最為常見的認知誤區,也從根源上造成了很多企業戰略和執行的失效。因為戰略規劃只是一個事件,是眾多的關于企業戰略的理性決策,其成果可能是一份戰略規劃的報告,是一個周密而詳實的戰略分析。而戰略管理是一個過程,它貫穿于企業運營的全部環節。它從戰略規劃開始,涉及企業和部門的目標設定,戰略步驟的設計、實施、評估,以及機遇差距分析的新一輪戰略規劃的開始,所有這些環節構成了企業管理的動態過程。
我在陜鼓集團工作了兩年,這兩年也正好是其轉型最關鍵的兩年。五年前,這家公司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戰略愿景:實現“兩個轉變”.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解決方案轉變;從產品運營向品牌運營和資本運營轉變。但是如何將這樣的戰略愿景化為清晰的戰略路徑,并且指導全體員工按照公司給出的戰略方向去推進呢?這一直是困擾管理層的問題。
我們的做法是把戰略愿景首先轉變成戰略方案,以集團的名義提出了發展新三大板塊的方向。接下來,重要的是戰略管理,這才是陜鼓轉型成功的關鍵。
許多企業里實施的管理模式相當粗放,雖然也有目標和績效的分解,但是與戰略方向的匹配程度相當差。加之沒有全面預算的管理制度支撐,所以在財務方面也很難做到及時的反饋、監督和糾正。在形成新的戰略方案基礎上,陜鼓運用平衡積分卡的方式,將各個業務部門的戰略目標進行逐級的分解,將整個績效管理系統進行了清晰和簡化。使得整個績效管理體系易用、清晰,并且能夠提供及時的反饋,提高決策的速度和決策的效率。
只知曉“戰略”這個詞匯,但不知道什么是戰略,以及怎樣把戰略進行實施,這是商人和企業家之間巨大的鴻溝。
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商人帶給企業的是個人威望,企業家留給企業的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不但已經直接反映成員工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言談舉止,還以企業精神的方式成為企業很重要的資產,和遇到困難時的精神動力。
企業文化指的是員工價值觀以及整個企業所散發出的氛圍。任何一個企業都會有自己的行為規范,不管是不是可塑的。當員工初到一個企業的時候,就會很快覺察到這個企業的氛圍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活潑的還是沉悶的,是充滿善意的還是不友好的。這些氛圍,就是企業文化的表現。真正的企業文化是不用宣傳的,它時時刻刻都表現在每個員工的身上。
在西方國家,企業文化似乎是顯而易見和順其自然的事情。比如,任何一個企業都會規范員工的職業規范和道德操守,并將其制度化,通過不折不扣的執行、獎勵、懲罰得以不斷的固化和深化,使整個員工隊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公司要求的,什么是公司絕對不允許的。這就是他們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而中國的企業家要塑造企業文化,還要平衡傳統道德和倫理,還要對員工承擔起社會功能缺失的那些責任,如怎么解決員工及其家人身上,本應該由國家和社會解決的后顧之憂。所以,中國的企業家在建立企業文化時,首先要做好“承擔公益”的準備。接下來才是西方企業文化中“塑造文化”的問題。
企業文化的塑造一定要和企業的發展使命、戰略相匹配,并且由高層領導者率先垂范。再高級的領導者,如果他違反了這樣一個原則,一定要進行處罰和解釋,從而讓所有員工知道哪一些是公司所堅持的行為規范的底線。這就好像最近在美國一家大型IT公司的CEO,因為個人丑聞被董事會解雇一樣,很多企業家讀了那篇報道可能很不以為然,這樣一個業績卓越的CEO,就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被排除嗎?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向這家公司董事會成員致敬,因為他們在堅持這個公司的基本價值觀。
講到這里,再回到開始朋友提出的問題,商人和企業家有什么不同,我們可能有一些新的看法。商人必須在乎企業的發展戰略嗎?不一定。商人需要對企業的發展持續培養人才嗎?不見得。商人需要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建立好的管理制度和結構嗎?不需要。商人必須建立獨特的企業文化,并承擔起一些本不必由企業承擔的責任嗎?不愿意。
而這些都是有遠見的企業家必須做的事情。這些做好了,這個企業才有可能步入一個持續穩健發展的軌道,而企業家本人也有可能為這個企業留下一筆豐厚的財富,使得企業長久經營,基業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