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面臨很多誘惑。作為企業的經營者,要能科學冷靜地分析誘惑,看清誘惑背后的實質,要基于企業的愿景、使命和戰略目標,明白企業的使命是什么,明白企業到底是做什么的。
我想起幾天前看到的兩條新聞報道:第一個是聯想控股與棗莊市政府簽訂了協議,約定在未來5年內,斥資180億元建設煤化工產業基地;第二個是TCL實業(香港)作價8880萬元認購下屬控股公司添利百勤所配售的股權,進入油田工程行業。聯想和TCL都是國內赫赫有名的大企業,現如今,一個煉煤,一個煉油,紛紛進軍和原主營業務不太相關的行業,教人不能不生出幾分反思。
以聯想控股在棗莊建設的煤化工產業基地為例,其投資的煤制甲醇及烯烴項目,前景看似很誘人。據測算:一噸煤的銷售利潤約為150元;若轉化成電能其利潤可達500元;若轉化成甲醇其利潤約為800元;若再轉化成下游產品,則利潤可高達5000元!通常,投資煤制甲醇及烯烴項目的企業,或掌握技術,或手中握有資源。如投資煤制甲醇及烯烴項目非常成功的神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煤炭開發企業,道達爾則擁有世界上第一個集MTO、OCP和聚合裝置于同一生產線的半工業化裝置。而聯想控股在煤化工產業方面的技術和資源均不占優勢,它投資煤化工,此舉難免帶有很有強的投機色彩,其后續發展令人擔憂。
做企業,必須堅定這樣一個信念:企業的成功不是表現在暫時的資本業績、利潤的多寡上,如果不能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即使在三年、五年內多賺三十億、五十億,但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言毫無意義。做企業,不是做生意,不能見錢就賺,更不能被一時高利潤的誘惑牽著鼻子走,否則就會離自己的愿景和戰略目標越走越遠,結果賺了大錢卻忘了企業的使命是什么。
希臘有這么一個神話傳說,講的是有一名叫做塞壬的人面鳥身的海妖,飛翔在大海上,擁有天籟般的歌喉,常用歌聲誘惑過路的航海者而使航船觸礁沉沒,船員則成為塞壬的腹中餐。但是,善彈豎琴的太陽神阿波羅之子俄耳甫斯就順利地抵抗住了塞壬的誘惑,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用自己的琴聲壓倒了塞壬的歌聲。言歸正傳,如果把企業比作行駛在茫茫大海上的航海者,把一時高利潤的誘比作“聽上去很美”的塞壬的歌聲,那么企業能否抵擋住歌聲的誘惑避免觸礁之禍,抑或能否嫻熟彈奏“核心能力”這把琴,壓倒歌聲從而順利航行呢?現實是,許許多多的企業由于使命模糊不清,戰略搖擺不定,在“塞壬的歌聲”誘惑下,哪個行業有超額利潤可圖,就進軍哪個行業。長此以往,高利潤、來錢快的誘惑,極其容易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迷失方向,更嚴重的是會沖擊企業的愿景和價值觀,將企業引至萬劫不復的深淵。
從主觀上講,做企業的人往往容易自我放大,比如做服裝成功了,以為做電腦、房地產也能成功,以為沒有干不了的事。從客觀上講,企業一旦有所成功,四面八方都來向你推薦項目,向你招商引資。因此,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必須謹記企業的愿景和戰略目標,培養“自我控制力”。宏基的創始人施振榮就有著這樣的“自我控制力”。當年,宏基集團有一個很好的機會進軍房地產,大家都知道,房地產來錢快,百十來億很容易就進了口袋。但是,當時施振榮清楚地認識到,搞房地產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并無益處,就放棄了這一看似千載難逢而又唾手可得的機會,專心做電腦主業。試想,如果當時宏基毫不猶豫地進入房地產業,并且大發了一筆,他還能安安心心做電腦嗎,還能有今天的輝煌嗎?
概觀全球500強,其主業都很清晰,往往聞其名就知其主業是什么。例如通用汽車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等,可謂名實相符。難道這些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沒有遇到過誘惑嗎?答案是:肯定有!但是,由于他們對愿景和戰略目標的理解與堅持,能讓企業有著明確的發展方向,并能確保企業的發展不跑偏,確保企業持續的成長。
一個企業,若經不起眼下高利潤的誘惑,以后也必然經不起其他的誘惑;越是想抓住所有的機會,就越是什么也抓不住。做企業,要有選擇,有取舍,才能有方向,這個選擇、取舍衡量的標準就是要符合企業的愿景和戰略目標,知道自己到底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