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程紹珊:企業營銷工作的現實困境解析(一)
二、死纏爛打的營銷戰
面對以上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我們的營銷經理常常會亂了分寸,4P不管用了,忘了科特勒的市場細分定位、差異化營銷和精準營銷等諸多的現代營銷理念和模式,也不知道那本經真正好念,于是大家擺出“亂拳打死師傅”的架勢,各種葷的、素的手段套路一起上,使得廠家的市場營銷變得越來越像市井潑皮間的死纏爛打了。
(1)廣告戰——要品牌,還是要銷量?
在“廣告一響,黃金萬兩”的慣性思維下,有的廠家寄希望通過密集的廣告迅速提升品牌,“炸開”市場,卻往往事與愿違。巨額的廣告投放,確實帶來了暫時的銷售熱潮,但是,廣告一停,銷量就急劇下滑,最后落得品牌和銷量“兩空”的境地。2003年、2004年這兩年,“寧夏紅”和“杞濃酒”分別依靠巨額的廣告投入成為保健酒行業“半路殺出的程咬金”,然而,年關一過,卻都感到難以為繼,高舉高打的營銷策略不但沒有使品牌樹立起來,反而耗盡了企業資源,導致無力進行相應的地面跟進,最后銷量更是大幅下滑。
(2)價格戰——要銷量,還是要利潤?
近十年來,在國內市場營銷戰場上,價格戰的巨大殺傷力,使得越來越多的廠家似乎開始迷戀這一促銷手段,甚至有些成癮的感覺。價格競爭由特價讓利,變成“天天低價”,甚至是“出血大甩賣”,2002年,上海發生“牛奶大戰”,牛奶價格一度比某些品牌礦泉水的價格還低,以至于消費者都不敢相信:這是牛奶嗎?除了使用階段性直接大幅度降價的“價格屠刀”之外,返現、贈品、特價和包銷等變相降價的“價格小刀”也揮個不停,好像只要價格一降,銷量就能上揚,但事后一算帳,總是“賠本掙吆喝”。
要銷量,還是要利潤?許多廠家真的難以選擇!
(3)進退維谷的渠道(終端)爭奪
在“決勝終端、渠道為王”口號的驅使下,眾廠家展開了激烈的渠道爭奪戰和終端爭奪戰。初始時,利用渠道促銷策略,采用區域專銷、淡季回款優惠和包銷買斷等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占有經銷商資源:資金、運輸、倉庫和人員等,然后提供保姆式的銷售服務。廠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負責起促銷推廣、終端理貨和客情維護等工作,最后,廠家還要一擲千金,出面買斷終端和賣場進場。但隨著一些賣場終端愈來愈強勢,市場增量開始更多的來自于三、四級市場的時候,廠家越來越不堪重負現在的渠道做法,變得無力維系。然而,現在的競爭不允許終端運作和推廣的減力,廠家若有心要撤下,那經銷商必須要能頂上,可現實中,相對這樣的營銷管理責任,經銷商顯得太脆弱了。
(4)愈演愈烈、欲罷不能的促銷戰
隨著廣告戰、價格戰的日漸乏力,廠家又都沖向了終端,并將愈來愈多的營銷資源投向了終端促銷。現在據不完全統計,廠家每十元的營銷費用中,就有近七元投向了促銷。同時,促銷手段也常規化了,由以前的重大節假日促銷,改成了月月大促銷和周周小促銷,一時間各類門店門前好不熱鬧,各廠家爭相粉墨登場,并互相推波助瀾,最后各自的促銷次數越來越頻繁,促銷力度也越來越大:你終端攔截,我就終端反攔截;你買一贈一,我就買一贈二,例如某品牌的微波爐售價300多元,可贈品卻有十五種之多。這些高額促銷甚至使消費者開始懷疑商品是不是“真”的了,并由此對促銷產生了麻木感,廠家哪天不搞促銷,他們反而覺得奇怪了。
盡管時下促銷效果越來越差,可是廠家卻不敢停下來, 其中的原因還是前面所闡述的:大家都處在“囚徒困境”之中!
三、郁悶的營銷人
以上這些問題,猶如并發癥一樣,導致廠家市場營銷的效果越來越差、效率越來越低,對此,老板、營銷經理們紛紛像被點了“穴”似的,患上如下各種郁悶癥狀,本該是企業前進的火車頭,現在自己倒成了別人牽動的對象。如果一籌莫展,看不清這樣的死拼硬磕的出路何在,就會陷入以下的郁悶狀況中:
(1)難以為繼、欲振乏力
當企業在運作多年的老市場上都難以扎根,不知利基市場“紅旗還能扛多久”時,就表明已難以為繼了。但總要做最后的拼搏!想開發新市場,想去跑馬圈地,成本卻越來越多,投出去的錢好像打在棉花上,不見起色;想開發新產品,成功率卻很低。為什么?因為長期的“怪胎營銷”所致:求銷量不求質量,重市場不重技術,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渠道網絡、穩定的消費群體和品牌號召力,不能實現順銷。就像只能靠高劑量的興奮劑,才能跑出好成績的運動員,其下場是可想而知的。
(2)窮兵黷武、孤注一擲
面對這樣的尷尬局面,以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有些營銷經理便不惜代價,拼湊資源,采用孤注一擲的營銷策略,將所有資源都拿到市場上去砸,其他如研發、市場調查、培育等弱化或統統沒有。為使廣告投入“揮鞭抽得陀螺響”,為使產品有吸引力,運用過度恐嚇、瘋狂承諾、數據佐證、權威發言等廣告宣傳手段,這樣的案例從醫藥保健品到白酒飲料,從耐用消費品再到快銷品都非常多。過去一擲千金、夢想日進斗金的標王,如兩次蟬聯標王桂冠的秦池夢想“每天開進央視一輛桑塔納,開出一輛豪華奧迪”,時隔兩年后卻連手扶拖拉機也開不出來了。這種十足的賭徒心態,效果與海洛因頗為相似——適量可以止痛,功效強大;一旦上癮,后果將不堪設想。
(3)黔驢技窮、疲兵耗戰
越來越多的營銷經理提出這樣的問題:能想到的策略手段都用了,能做到的事都做了,可為什么還是沒有銷量?想了半天,肯定是工作沒有做到位,于是,執行力成為了決定成敗的最后“法門”。確實,我們要承認許多策略是因為執行不到位導致失效的,但在營銷領域,營銷經理們更應該考慮的是在策略上、戰略上尋求突破,為營銷隊伍指明方向:“夫善戰者,求于勢而不責于人”!如果總是不斷驅使下面的人疲兵耗戰:經銷商不愿意鋪貨,我們自己鋪;經銷商不配合促銷,我們自己做;終端沒人理貨,我們自己理等等,營銷就成了工匠活,導致許多一線營銷業務員忙得“從雞叫,干到鬼叫”,搞得怨聲載道,沒有成效。
(4)有心殺敵、無力回天
懷抱一腔熱血壯志,有迫切想將企業做大做強的雄心,但美好的藍圖不是建立在企業現實條件的基礎上,或者企業還沒有條件來承受改革成本,只能是鏡中月,水中花,耽留在紙面的烏托邦上。比如,面對一二級市場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營銷費用卻持續上升,導致利潤空間不斷下降的狀況,可以運作的市場空間越來越窄,回旋的余地也越來越小,總部想調整營銷策略,大力開拓三四級市場,以跳脫出現在的困境,但要不就是資源條件不允許,要不就是隊伍組織僵化,要不就是營銷經理頭上的銷量壓力太重,無暇顧及,真是有心殺敵,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