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每年6月,都是Q企業銷售的淡季。
營銷中心管理團隊反復討論,均認為應在此時發起新一輪促銷攻勢。
為順利得到批準,他們在眾多促銷方案中選擇了風險最小、收益較有保證的一套。
效果預測表明,對全國代理商渠道僅投入不到30萬元促銷啟動資金,就可增加近1000萬元銷售額和近300萬的毛利,投入產出比相當可觀。
這種預測是有事實依據的。
就在兩個月前,營銷中心剛剛舉辦過類似促銷活動,效果十分理想,當月全國銷量同比提高40%,銷售額大幅提升。
這次方案改進不小,細節更為完善,營銷中心也信心滿滿。
但他們興致勃勃地將活動上報時,卻遭到老板的質疑與反對。
“代理商截留了促銷贈品怎么辦?”
“中低端產品不促銷不也賣得挺好?”
“促銷期一過,銷量又下來了,這不是白費力氣?”
一連串“雞蛋里挑骨頭”式的問題,營銷部門怎么解釋老板也不滿意。
最后老板拍案大怒,“誰讓你們這么大手大腳地花錢?”。
在營銷中心的再三陳述及反復請求下,最終老板勉強同意促銷,但要求必須縮減預算。
由于減少了三分之一的投入,效果有所下降,只達到預期增長的一半,但即使這樣企業還是又一次在月度銷售上賺了個盆滿缽滿。
勝利過后的營銷將士心情卻是沉重的。
辦好了促銷活動,掙來大把的真金白銀,這本是讓企業上下皆大歡喜的好事情。但老板不但不支持反而百般挑剔,難道老板真的會“跟錢過不去”?
利潤指標缺失---老板不敢授權的真正原因
幾乎沒有老板會希望企業不好,那么Q企業在營銷中心已有成功案例的情況下,為什么老板還要進行干涉,還在授權問題上如此不放心?
不是因為擔心促銷贈品的“跑冒滴露”,只要企業收益足夠大,把促銷資金當作讓利給渠道的費用也完全可以接受。
也不是擔心促銷過后銷售回落,淡季銷售上去了,旺季就更不會差。
實際上老板在談到“中低端產品不用促銷”觀點時,已經“泄露天機”。
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中低端產品利潤薄,把促銷費用都投到高端產品上才劃算。歸根結底,利潤二字才是老板最關心的問題。
老板認為:營銷部門不斷加大費用投入、對利潤大的高端產品漠不關心,是一種“屁股決定腦袋”的本位思想。他們只關心能否完成銷量任務,只關心自己年底的獎金,不在意企業全局利益。
營銷部門認為: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價格戰的硝煙彌漫,試圖維持高利潤空間是死路一條,只能通過銷量的大幅增長來換取利潤的穩中有升。
表面看,老板和營銷部門是在為促銷費用多少、促銷細節如何制訂爭執,實際上雙方爭議的焦點,是“誰在為企業的利潤負責?”
產生分歧原因在于,Q企業對營銷部門只偏重于銷售額考核,卻沒有利潤考核指標。
由于市場競爭加劇,近幾年原材料價格飛漲,Q企業產品平均毛利率已由過去的40%,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
由于每年都必須給股東足夠的分紅,企業對利潤的敏感度越來越強。
過去那種缺了一條腿的考核指標,開始讓企業高層與中層產生了嚴重的相互不信任。
只要是涉及到費用上的問題,企業就懷疑營銷部門是“頭戴三尺帽”的虛報,所以往往會“迎頭砍一刀”,但這常常會切得營銷部門頭破血流,工作效率自然大大降低。
解決之道:增設毛利潤指標(不是凈利潤,企業凈利潤還受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綜合成本影響,營銷部門無法控制),雙方的關系就明確了。
銷售額上去,毛利潤完不成也得不到獎勵,營銷部門就會形成自我約束,最高管理者也可以放心地在戰術上充分授權。
銷量好就是真的好?---對營銷部門考核的三個層次
看一家企業的管理水平如何,有時只要問問他們對營銷部門有哪些考核指標,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了。
銷量好不代表一切,衡量營銷業績應從三個層次入手。
初級層次指標:只考核財務指標,至少應包括銷售額、毛利潤、費用及市場占有率等。前兩項為絕對化要求,后兩項為相對化要求。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銷售額、毛利潤均有大幅提升時,可以適度放寬對費用的要求。而市場占有率則受諸多因素影響,所以后兩項重要性相對次要。
這四類指標不可或缺,少了哪個都會出現致命問題。
沒有銷售額指標(當然很少見到如此大膽的企業),營銷部門會混日子;
沒有毛利潤指標,營銷部門可能讓企業賠本賺了吆喝;
沒有費用指標,會出現貪臟枉法和入不敷出;
沒有市場占率指標,會出現夜郎自大和呆若木雞。
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奇怪的是很多企業都在這方面犯了大錯。
Q企業長期缺乏毛利潤絕對指標,這導致老板成了實際上的營銷總監,只要和利潤有關,就一定會插手。在營銷最重要的4P中--產品、渠道、價格、促銷,后兩項的決策權根本不在營銷部門。
換言之,4P只有2P授權下去,高層決策與營銷一線脫離。
同樣,缺乏市場占有率指標,使Q企業決策遲緩。
雖然近幾年銷售額在提升,但行業中其他企業增長更快,其市場份額是在不斷下降的。這說明他們在產品、渠道、價格等方面的戰略上出現了問題。
但營銷部門向上反映時,老板卻對其動機產生懷疑,導致企業錯過大好發展時機。如果有了市場占有率指標,企業就不會對整體形勢出現誤判。
做到初級財務指標基本健全,能對營銷短期現狀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認識,但僅限于此,還遠遠不夠。
中級層次指標:提出了對營銷部門深入評價的更有效方式。主要包括:渠道建設指標、品牌影響力指標、客戶滿意度指標和工程項目指標等。
這些指標不像財務指標那么容易獲取,但對企業價值更大,主要是為了防止營銷部門涸澤而漁,使企業保持中長期的發展動力。
沒有渠道建設指標,銷售即使增長也不持久。要防止營銷部門只摘果子不種樹,那樣后來人將無處乘涼;
沒有品牌影響力指標,企業基本體質會不斷減弱。要防止營銷部門把品牌建設的資金都投到短期促銷中,那樣后來人只能接手一個缺少品牌儲備的爛攤子;
沒有客戶滿意度指標,銷售的增長肯定是短期的。要防止營銷部門過度壓榨渠道,那樣后來人就如坐在火藥桶上,只要劃根火柴就會引起大爆炸。
對于工程項目等特殊指標則因企業而異。Q企業所處行業零售不斷萎縮,工程比例則逐漸接近50%。這方面不考核,總有一天,企業會無力追趕。
高級層次指標:如果前兩個層級的指標健全了,有志向有眼光的企業還會加入學習與成長類指標,其目的是保證企業長遠利益的實現。
一般應包括干**伍建設、員工技能增長、信息系統整合、流程再造創新等。值得注意的是,不一定所有的企業都要追求高級層次的營銷管理指標,這要看企業外部的大環境和內部的小環境,適合的就是現階段最好的。
防止營銷成為短期行為---銷售質量比銷售量更為關鍵
老板往往只關心“銷售量”,卻不知“銷售質量”才更為關鍵。
沒有利潤的銷售量對企業價值不大,從這個角度而言,利潤是描述銷售質量的核心指標。
指標應形成體系,否則營銷就很容易變成短期行為,營銷部門用傷害一個指標的方式,提升另一個指標,而這常常與企業初衷背道而馳。
這和企業采購部門是一樣的道理。
采購部門保證材料供應及時性是主要指標,但如果缺少質量類、成本類指標約束,采購部門就可以通過降低質量、提高成本來達到目的。這樣反而會對企業帶來更大危害。
營銷也是如此。
初級層次指標不完善,中級層次指標不設立,這樣的企業在營銷決策中沖突明顯。
當考核指標不健全時,責任是不清晰的,所以授權就不充分,這是中層干部遇到的問題。
當考核指標不健全時,監控也是做不好的,所以就談不到有效的管理,這是高層干部面臨的問題。
決策者應了解哪些指標是必須要納入到考核范圍來的,與其以“智子疑鄰”的方式看待下屬,莫不如開誠布公地將戰略要求提出來。
戰術放權、戰略集權,只有這樣才能讓企業高層與中層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今日切記:
1對營銷部門而言:減輕了責任,也就失去了權力
在企業的營銷考核中,缺少了利潤這項重要的考核指標,表面看營銷部門占了公司的便宜,擔子減輕了。
但實際上由于這會影響公司的授權,造成營銷人員束手束腳,最終連銷售額也無法保證。
作為執行者,營銷部門也應主動要求增加自身職責,不可得過且過、心存僥幸。幫助企業完善考核指標,利人也利己。
2對老板而言:會用人,先要會用指標
許多企業都對引進職業經理人“空降兵”心有余悸,擔心之一就是怕出現短期行為過重的風險,這往往是因為自身管理指標體系還不夠健全。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僅能相馬的不夠的,真正的伯樂還要能管住千里馬才行。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用指標體系表達戰略意圖,管理就變得輕松與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