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消費被寄予厚望。近年來,對于如何擴大消費、促進消費升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出臺了很多措施。但是,有關消費升級的內涵及衡量標準,還存在不少爭議。
筆者認為,在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大背景下,整體上的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但是,對于消費升級,在認知上和實踐中都存在一些誤區,需要梳理和反思。對于居民消費和內需市場,要避免“一窩蜂”的大干快上,需要進行系統分析和精細管理,以確保高質量的消費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三維度與雙標準考察消費升級
那么,什么樣的消費升級才是高質量的消費升級?筆者提出三維度與雙標準,以此來考察優化消費結構的途徑。
居民消費結構可以從三個維度描述:需求結構、品種結構和質量結構。
1.消費的需求結構:消費品滿足了消費者的哪種需求?
消費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包括:
溫飽型消費(生存型消費)、發展型消費和享樂型消費。
通常認為,消費升級就是由溫飽型消費進化到發展型與享樂型消費,前提是經濟的增長和購買力的增加。
2.消費的品種結構:消費品本身屬于哪種類型?
消費品本身的類型可以分為:非耐用消費品(食品、飲料、服裝、日用品等)、耐用消費品(家電、家具、汽車等)、服務消費(醫療保健、交通、通訊、休閑與文化、教育等)。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三種類型的消費占比是不一樣的。總的趨勢是服務類消費占比明顯上升,非耐用消費品占比下降(見附表1)。
附表1. 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三種類型消費的占比

3.消費的質量結構:消費品屬于哪種質量檔次(或品牌檔次)?
消費品所屬的質量檔次包括:低質量(低檔)、普通質量(中檔)和高質量(高檔)。
同一品種的消費,如果由購買低質量的產品(低端品牌),發展到購買中質量或高質量的產品(中高端品牌),也可以算是消費升級。
當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質量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如果消費者購買了更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滿足了更高端的需求,這就是消費升級。
但是,對于質量與需求的層級,其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與時俱進。這里我們提出消費升級的“雙標準”,其一是對于消費者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程度,其二是與社會發展趨勢,尤其是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一致程度。也就是說,要兼顧個人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全體人民的美好社會共建。
對消費升級的一些誤解
兼顧三維度與雙標準,我們可以澄清對于消費升級的一些誤解。例如,“吃涪陵榨菜喝二鍋頭上拼多多”被認為是消費降級的典型證據,事實并不見得如此。
如果一個原來收入很低的消費者,以前吃的是散裝無牌的榨菜、根本喝不上酒,在收入增加以后,開始購買知名品牌帶包裝的榨菜、開始購買牛欄山二鍋頭,相較于他原來的生活來說,是明顯的生活改善與消費升級。
如果一個收入很高的人山珍海味吃膩了,想吃點榨菜喝點二鍋頭,滿足自己返璞歸真的需求,這也是一種消費升級。
如果一個在大城市各種高檔餐廳吃膩了的消費者,想去郊外農家樂吃點農家菜,其質量檔次看似降低了,但是需求滿足的程度更高了。
如果一個人以前只能購買簡單的生活必需品,現在收入增加了,可以上拼多多購買一些非必需品,滿足自己更多的需求,這也是消費升級。
當然,假如一個人投資失敗,損失慘重,被迫去吃榨菜稀飯,整體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下降,這顯然是消費降級。
兼顧三維度與雙標準,我們還可以及時發現和糾正實踐中的一些問題。
實例一:在服務消費中,針對中小學生的各種課外培訓特別紅火,很多家庭為此花費大量金錢。
如果這些花費能夠被統計出來(通常沒有被統計到),可以顯著增加服務消費的比重,看似是一種消費升級。但是,這種過度培訓加重了中小學生的負擔,實則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與青少年自身的發展需求并不匹配,是一種畸形的服務消費,應該嚴格管理,一些誤導老年人的保健消費也是如此。
實例二:國際知名咨詢機構凱度消費者指數與貝恩公司合作的《2018年中國購物者報告》發現,近兩年中國市場上被監測的50個品類中增長最快速的五個品類是:漱口水、廚房用紙、寵物食品、化妝品和豆奶。
這些顯然都與個人的美好生活有關。不過,廚房用紙的快速增加意味著不少人不是用可重復使用的毛巾擦手,而是用不夠環保的一次性紙巾擦手。
從個人的消費體驗來說,這可能更好,但是,如果從綠色發展的標準來看,這種消費檔次的提升是不應該鼓勵的。如果以美好社會和五大發展理念來要求,這種不環保的“消費升級”行為應該受到限制,方法之一是讓消費者支付更高的成本,如同對大排量汽車增加稅收額度一樣。
兼顧三維度與雙標準,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可以對消費需求和解決方案進行系統分析和精細管理,更好地推動供給側改革,優化消費結構,促進高質量消費升級。
例如,對于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很旺盛,但是,在病人護理、術后康復等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差距很大,亟需提升服務標準和服務從業人員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