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因營銷廣告引起的錯誤偏向而道歉,并表示“真誠接受批評和建議”。另一邊又在官方微信公號上繼續發布充斥性暗示的廣告。“絕味鴨脖”前后截然相反的做法,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它在道歉中所說的:“像在乎自己的產品品質一樣在乎用戶的體驗和感受,不玩貓膩不跟風”究竟指的是什么?反差之大既無法讓公眾相信其道歉的誠意,也在進一步撕裂它的企業形象。
我們知道,互聯網時代,熱點頻發,公眾很難對某事形成持續的關注。要迅速吸引、占有公眾注意力,才能提高產品或企業的曝光度促進商業變現。“絕味鴨脖”這種打擦邊球,挑逗“性趣”,走色情營銷路線的做法固然也能提高名氣,但只不過是惡名。當充滿“性暗示”的骯臟文案迅速收割10萬+之時,其企業形象也在同步污化。
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不難看出是企業對商業利益的極端追逐所致。經商逐利本無可厚非,只是把無恥當有趣,把低俗當通俗,罔顧社會道德風氣的營銷方式不僅讓企業背負罵名,被消費者抵制。從長遠來看,其導致企業形象的跌落將帶來更大的損失。形象重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家有道德污點的企業付出的成本將更加高昂。
我曾經就讀的高校也遇到過類似事件。當時某網絡便利店為了突出送貨速度快,公然用“男人就是要快”等性暗示強烈的廣告語,并把曖昧、暴露的海報貼到各棟宿舍樓下,嚴重影響了大學的風氣被學生集體抵制,其企業幾乎成了低俗的代名詞。最后,盡管該網店道歉了,也重新做了宣傳,但它低俗惡趣味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除了挑戰公序良俗,這種做法還有跌出法律邊界的嫌疑。新《廣告法》第九條規定:廣告不得有“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的內容;第五十七條對違反第九條設定的處罰,除了責令停止發布廣告,廣告主(自行或委托他人發布廣告的個人、組織)將被處以20萬元至100萬元罰款。
絕味鴨脖的“骯臟營銷”揭開的只是互聯網營銷幽暗的一幕,但足以見微知著。此時,相關職能部門及時對此類行為加以規范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要解決“骯臟營銷”這一頑疾,除了法律進行規范,企業自律才是最關鍵的因素。足夠的自律是打造良好企業形象的一大底線,不能被利益迷了雙眼,社會公序良俗的維護是企業良好運作的土壤。與其挖空心思搞“骯臟營銷”,不如踏實做好產品,培育好用戶文化,以實力說話。
文/覃建行(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