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界限模糊
傳統說法: 行業有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且行行出狀元。行業在70后、80后成長過程中,影響深遠,根深蒂固。在大工業生產開始時期,我國的部委都是按照行業來劃分的:紡織工業部、教育部、電子部,電力部等,行業協會更是遍地開花。
工業時代,企業一般會在行業內部競爭,目光都是緊盯著行業前三名。行業的所謂 “邊界”使得一個服裝企業不可能去跟做旅游的競爭。互聯網時代,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跨界打劫是常態:微信讓電話、短信受到威脅;智能手機把柯達相紙滅了;共享單車讓自行車制造岌岌可危;汽車自動駕駛可能給旅館業帶來滅頂之災, 因為自動行駛的汽車就是旅館。 “滅掉你,與你無關”,得到反復驗證。
混業經營是策略:本屬于種草莓、種蘑菇的農業,加入采摘后,和旅游業混搭了;養殖魚,加了比賽,和文娛混搭了;一家戶外用品零售連鎖企業,計劃在全國的連鎖店中加入設備租賃、賽事組織、戶外旅游、健身教學、親子互動等等,傳統意義上的這些行業被整合在一個平臺里。
跨界打劫和混業經營,都是打破行業邊界和壁壘的結果,“隔行如隔山”正成為偽命題,其根本原因是:互聯網改變了信息不對稱,信息高速流動造成了“知識大爆炸”。50年前,個人如果想進入某個行業,要拜師學藝很多年,“師傅”是稀缺品。現在各種形式的知識就在指尖: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應有盡有。占現代社會比重最大的服務業,和制造業相比,不需要前期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更依賴于個人的知識和技能,更容易成為跨界和混業的對象。政府大規模取消所謂的行業資格證書正是適應發展的需要。等到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大規模應用時,個人力量進一步提升,制造業的跨界和混業同樣會司空見慣,3D打印就是前奏。
社群的崛起
中國有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前半句講行業,后半句講社群。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低成本地連接一切。人和人的連接:FB、微信等;人和物的連接:比如可穿戴的設備;物和物的連接:比如說無人駕駛汽車。連接的力量巨大: 在二十年前,跨國通訊不是很方便,現在微信隨時通話;在五十年前,一個男同性戀很難找到對象,現在非常容易。類似例子不勝枚舉。
人以群分,有個最根本的問題: “人”是以什么樣的屬性來分的。按人種分:黑人、白人、棕色人、黃種人等;按國家分: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俄羅斯人等;按地域分: 北京人,江蘇人、山東人、廣東人等;按道德高低分:孔子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按興趣愛好分:各種發燒友,如釣魚、集郵、跑步、旅游等;按共同經歷分:校友、病友、戰友、獄友等; 按職業分: 律師、醫生、會計、各類工程師等;按影響力來分:范冰冰的粉絲群,小米的用戶群等;還有按價值觀、宗教信仰、性取向等等來分。個人群體屬性的集合基本定義了“你是誰?”
社群的定義有很多,核心:有共同意識的人、有溝通、有內容、有協調,甚至有商務。90年代,互聯網開始普及,大家預測:信息不對稱將被消除,世界將是平的; 但現實上,極低的連接成本讓屬性相似的人更容易形成社群,有時甚至有些封閉,不怪有人驚呼“世界是碎的”。 從社群的角度來看:比特幣、快手(網紅直播)、二次元、群演、看守所、慢病管理、電競游戲、男同交友、黃昏戀網站等,這些現象背后都有一群 “執著”人,你、我可能不熟悉,但他們癡迷地交流著自己的內容,交易自己服務和商品。
社群有著天然的內在粘度, 在沒有外力作用下,個體之間彼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產生信任,真誠交流產生的交易活動自然、穩定、高效。企業用廣告或紅包,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成功地把沒有內在交流動力的個體吸引到一起,提供其工具和服務,建立商業模式,形成平臺,獲得估值,甚至盈利,但最終仍會分崩離析;因為從社群的角度來說,條件成熟時,這些個體最終仍會回到各自的屬群。人群更加碎片化后,淘寶這樣純交易平臺將不復存在。
那么人群還會繼續碎片化嗎? 答案是肯定的。
信息零距離
現在30歲以上的人,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只有在家庭和學校的幫助下,才能跨越和知識的距離;全世界都如此。 但是,對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來說,情況完全變了。各種知識和價值觀,以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的組合模式鋪天蓋地地,爭先恐后地第一時間到達你的屏幕上。 很大程度上,個人的成長過程從被引導塑造轉變成自己的主觀選擇,那么大多數人會怎么選呢?
舒適區足夠爽
每個人都在一定氛圍中長大,組成元素有:家庭、語言、文化、興趣、社區、經歷、自然環境、宗教等等。 這些因素是價值觀和社群屬性的基礎,構成了自身所謂的舒適區。絕大多數人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重新認識世界;僅舒適區里的信息,就足以填滿信道帶寬。同時,當代社會生產力足夠發達,物質如此豐富, 大多數人躺在舒適區里,接受讓自己舒服的人事物, 拉黑使自己不舒服的人事物,精神愉悅,失去了離開的主觀動力。 “溫柔鄉是英雄冢”,長時間只和自己感覺舒服的人事物在一起,對其他社群的人事物,從不了解到徹底失去興趣,甚至從價值觀上產生鄙視,想想對這些現象(比特幣、快手、二次元、群演、看守所、慢病管理、電競游戲、男同交友、黃昏戀網站等),自己是否也有點看不慣? 誠然,人也有好奇心的一面,但是能夠堅持不斷擺脫自己舒服區的人,是非常少的,難能可貴的。
商業強化舒適感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 “客戶是上帝”。自由市場競爭激烈,商家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給客戶送錢、送物、送感覺。門戶網站什么都有,但要自己選,現在頭條幫你選;男同去一般的酒吧,受歧視,有人就開了Gay吧; 出國逛商場不會外語,售貨員就說漢語等等。只要市場存在,有利可圖,商家會篩選人事物,迎合并強化客戶的舒適感。互聯網是革命性的技術,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空前提高,可以全方位地擴展舒適區:把中意的產品、認同的人、訂制的服務,在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方式,送到客戶面前。消費者最終可能像六月前的嬰兒,念頭都不用動一下,所有需求瞬間滿足。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零距離、物質零距離、服務零距離、極致舒適零距離,使得個體的肉體和精神都浸淫在自己的舒適區里,失去了擺脫的主觀動力;同時新技術賦能的商業主體窮盡所用,迎合和營造舒適區,構成強大的外部力量。內外結合使得社群更加細分,屬性更加純粹,內部更加穩定,邊界越發明顯。社群之間形成天然壁壘,因觸及人性,其程度遠超行業之差異;“隔群如隔世”正成為現實寫照。
創業的啟示
跨界和混業行業邊界模糊, 人群更加細分,“以物為本”的大規模工業時代過渡到 “以人為本”的社群時代。原有的行業體系瓦解,個人力量崛起,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這些深刻變化給社會各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教育、企業、商業、貿易、監管、政治、文化、藝術等一切都要重構。
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營銷的模式,主要是“B”to“C”的格局: B(企業)是強勢部門, 通過技術、產品、服務、營銷等來吸引C(個人消費者);B是起點,是自變量;C是終點,是因變量。互聯網和已經到來的人工智能,附給個人前所未有的勢和能,商業的基本邏輯將變成“C”to“B”: 企業根據個人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產品;C是起點,是自變量;B是終點,是因變量。
目前商業正從B2C向C2B的轉變過程中,行業界限已經模糊但沒有坍塌,社群已有雛形但沒有固化,新技術帶來的基礎設施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可以簡單地認為是針對幾乎所有人的產品和服務)。 創業者和企業的經營者同時面對巨大的危機(現有的行業結構坍塌)和商機(以社群為基礎的商業格局形成)。任何新知識的形成都是基于現有的知識體系,任何一個創新都始于現狀。雖然沒有人能夠描述坍塌的過程和將來的格局, 但是一切都在快速地生長,生機蓬勃。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探索的過程一定充滿荊棘,企業從B2C到C2B的根本轉變也是一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創業者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人財物資源現狀:現有產品是什么? 技術受到挑戰嗎?規模受限嗎?服務體驗如何?客戶是誰?資本實力怎樣?商業壁壘多高?營銷渠道暢通嗎?…… 但在考慮愿景時,我們必須優先以客戶為中心提問:要服務誰?客戶有群體特征嗎?客戶最基本的屬性是什么?客戶構成社群嗎? 有內在粘度嗎? 該群體最大的痛點是什么?是否要擴展或聚焦客戶群體?等等……。深入了解客戶群體成為第一要務。
企業是時代的產物,“長期”來看,不論是夫妻店還是百年老店最終都會消失。當代企業的壽命短的可笑;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企業成功(失敗)的速度快的驚人。創業者“合理的成功”可以定義為:企業從“當前”出發,找到一個符合趨勢的方向, 在某個節點上,天時地利人和,合力促成一個蓬勃的上升期,并在財務上,到達自己的期望(可以是:解決溫飽、過上小康、財務自由、資本市場冒個泡、獨角獸、市值驚人等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千萬創業者,躊躇滿志,面對這個“碎”了的世界,要常思考兩個問題:“我是誰?”“服務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