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這次的洗牌運動又出現了新趨勢。
近日,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聯手阿里巴巴,發布了《中國消費新趨勢:三大動力塑造中國消費新客群》報告,他們認為,隨著人口結構和社會的不斷演變,中國社會催生出了新的細分消費客群。
愛美的潮男、精力無窮的銀發消費者
購物一般被默認為是女性的標簽,但是根據阿里巴巴的線上數據,中國男性消費者每年的開支已經高于女性,達到了10025元。一些在城市中、出生于80、80年代的男性消費者,經常翻閱時尚雜志,每天平均花在整理儀表上的時間長達24分鐘,頻繁出入健身會所和各種俱樂部。有一些敏悅品牌提早嗅到這一趨勢,開始加強自身的網絡曝光率。
除了“潮男經濟”, “銀色經濟”也在大行其道。
從BCG全球老齡人口研究中可以看出,過去十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收入增加明顯,其消費結構已經從生存型向文化休閑型轉變。他們在旅游、培養興趣愛好、從事返聘/志愿工作和體育鍛煉方面的偏好尤為明顯,比老一輩高出十幾到二十多個百分點。甚至“老年網紅”也在不斷出現——銳步代言人“最酷爺爺”王德順,以及跑完70場馬拉松的72歲運動健將邵全法。僅以老年旅游業為例,根據中國旅游局的統計,中國老年旅游市場在2012-2015年間,平均年增長就達到了21.5%。
享樂型的單身貴族
中國社會已經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波“單身潮”,35歲以上依然單身的人群比10年前上漲了4倍多,達到21%。
越來越多的都市白領和金領選擇成為“單身貴族”,他們處于社會中上層,有著穩定的經濟收入、接受過良好教育。甚至在已婚人士中,兩地分居或配偶出差等情況越發普遍,個人型的消費空間越來越多。
這種“單身女性經濟”和“一人經濟學”催生了一系列商機。比如:單人KTV、餐廳單人座位、小型冰箱、提供豐富進口產品的小型高端零售店、精致的小戶型和個性化設計居所等等。無論是身份上還是心態上的單身,他們都推崇方便至上、輕量為佳,注重玩樂享受和追求高品質的消費方式。
言出必行的環保倡議者
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綠色消費者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對綠色消費和環境保護的追求,不僅體現在更愿意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還擴大到希望自己的消費行為和方式能夠符合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在GFK的消費者調研結果中,高達80%的受訪者認為品牌和公司必須對環境負責。
這類“環保型消費者”已經成為了冉冉升起的一大新客群,他們在阿里用戶的比例,已經從2011年的3.4%,躍升至2015年的16.2%,4年內增長了14倍,也讓環保產品的價格溢價上升了33%。2016年,阿里巴巴自然護膚品牌的成交增速,是護膚品類整體增速的2.5倍;進口生鮮食品成交額增速,是生鮮品類整體增速的2.1倍;購買新能源汽車及用品人數,超出2015年3倍。
致力于成為專家的體驗大師
如今,中國消費者花在研究消費上的時間,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多——無論 “買什么、該不該買、在哪兒買”他們都需要做足功課,并熱衷于通過網絡購物信息共享平臺獲取消費信息,因此體驗式消費逐漸成為一種潮流。
相比于常規娛樂,體驗熱衷者們更樂于追求標新立異的活動,比如充滿異域風情的遠途旅行和帶來多重滿足感的極限運動。許多受到互聯網沖擊的實體商業,開始精心設計消費體驗,尋找新的商機和生存之道。
繼美國的橄欖球、日本的動漫、韓國的網游之后,中國的興趣愛好者們也在逐漸形成自己的產業鏈——他們更愿意投資自己興趣愛好,并渴望在興趣上有所建樹,甚至達到“大師級”水平。近年來專業級甚至大師級照相機,在攝影愛好者中持續熱賣,運動健身和烹飪類應用在手機上達到了8、9百萬的活躍用戶數量。這一客群的消費者對體驗和技能的期待沒有止境,他們在不斷學習、創造和堅持的同時,完成購買和消費活動。
沉溺于二次元的“社交宅”
目前中國有9.27億的活躍移動互聯網用戶、7.07億的活躍微信用戶、2.72億的活躍支付寶支付用戶、2.31億的活躍酷狗音樂用戶,以及5900萬的活躍滴滴打車用戶。這種全天候在線的狀態,從社交、搜索到消費支付數字化全覆蓋的趨勢,也引發了熱衷于二次元和虛擬社交新客群的出現,對他們而言,虛擬和現實場景的邊界已經變得十分模糊。
例如,以前觀看世界杯的球迷們,必須要到酒吧餐廳等消費場景中,點上啤酒和三五朋友高談闊論才算過癮。但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將 “啤酒社交”這一場景搬回家里,用手機應用在網上訂購燒烤啤酒,在網絡上邊觀看現場直播,邊用彈幕或者手機,與天南海北的球友互動。而曾經在大多數成年人眼中“不務正業”的網絡小說、游戲、動畫和漫畫,也已經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商業機遇和周邊產品。
中國消費者的自我認同、價值觀以及生活和消費習慣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國內企業和創新公司將獲得更多機遇,而傳統行業和公司則面臨挑戰。針對紛繁復雜的市場趨勢,BCG建議,在華企業需要深刻洞察這些動態和變化,探索出更多新的增長點和潛在商機。
1.明確消費者細分及需求 公司應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明確相關細分客群,并了解其需求;還要考慮自己推出的產品和服務,是否能夠滿足各細分客群對場景、功能和表現的不同需求。
2.構建高效品牌架構和戰略 企業應抓住細分客群的痛點,重塑品牌架構,高效地和其溝通實際利益,同時要避免將品牌戰線拉得過長,從而影響目標成效。
3.提升消費者交互和參與度 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情感依戀度不斷提升,因此除產品功能外,公司還要在情感層面積極做文章,與客戶建立起的深厚情感聯系未來可以產生巨大回報。
4.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中國消費者依然非常關注產品或服務的實際功效,因此在中國的品牌必須證明其價格溢價的合理性,持續評估價格結構和供應鏈,以確保為客戶提供最大價值。
5.渠道設計 構建全面的線上線下整合型渠道,是未來商業的大勢所趨,公司應通過洞悉消費者的體驗和需求,構建與其生活方式相符的合理觸點,確保實現渠道覆蓋范圍的最大化,形成閉環效應。
這五大“新新人類”只是目前出現的新趨勢,未來中國整體消費市場還將繼續保持增長,可能會產出更多、更豐富的細分客群。但是,如果企業無法抓住這些高消費潛力收入群體,而選擇低潛力產品品類、或無法制定有效的全渠道戰略,那么將無可避免地面臨增長放緩。
相反,一旦中國企業和在華外企能夠順應變化,推行正確戰略,就能在中國這一全球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中實現持續性的增長和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