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號的打開率下降,這在自媒體圈子里已經是個公認的事實。更恐怖的是,有些公號在粉絲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絕對閱讀量卻在持續下降。
閱讀量的下降,帶來一系列反應,首先是自媒體的廣告報價已經不像幾年前那么日新月異了,其次是自媒體電商銷量呈現出增長停滯的狀態。公眾號的三大變現方式(收費社群、廣告、電商)中,后兩種面臨巨大挑戰,至于收費社群的運營,也好不到哪去。
剛剛出現的美好年代,難道這么快就要結束了?
其實不止是微信公號,包括各個電商、視頻網站、新聞媒體、各種移動應用APP的流量幾乎都出現了令人心驚膽戰的下降。為什么幾乎所有的靠流量生存的應用都出現了流量下降的情況,那流量到底去哪了?實際上流量并沒有消失,移動互聯網的總流量依然還是增長的。
流量的本質是用戶的時間
我們首先應該明白,流量的本質就是互聯網用戶的時間。所以流量其實就等于用戶數與用戶使用時間相乘。理論上來說,只要使用互聯網的用戶不斷增長,或者用戶單日使用互聯網的時間增加,總流量就會持續增長。在一個流量持續增長的階段,日子就很好過,每個應用獲得流量的成本很低,看起來是那么美好。
中國在1994年獲準加入互聯網,從1995年張樹新創立了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開始,中國互聯網用戶一直處于一個高速增長階段。2010年后傳統互聯網出現增長放緩趨勢,但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大家又過了5年美好時光。
其實你會發現,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增長率也是在持續下降的。不過由于過去幾年4G網絡和wifi逐漸普及、移動網絡資費持續降低,個人的單日使用時長持續增加,所以看起來這個乘數的增長還是不錯的。
到了今天,互聯網用戶增長率放緩,用戶使用時長又基本被挖掘殆盡,因為一個用戶不可能全天都在上網,那么總的流量池就不再增大了。
流量就像池塘,現在進水閥門卻關閉了
我們把流量比喻成一個池塘,原來這個池塘里已經有一些水,但是原來還有個閥門在不斷向池子里放水。所以一些新的公號也好、APP也好,即使搶不到原來池子里的水,也能跑到閥門那里去接一些新的。現在這個閥門要關閉了,結果里面的魚就只好互相搶水,而且進來魚越來越多,水卻是不變的,所以生存環境就會越來越差。
2015年,微信公號的注冊量就已經超過1000萬個,今年上半年,突然又冒出了幾百個做直播的,直播是一個巨大的時間消耗器,一個宅男在那看著一幫錐子臉的網紅賣弄風情,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而且還有大量的新推出的游戲,這些都是用戶的時間殺手。也就是流量殺手,這么多殺手在搶流量,所以誰的日子都覺得不好過了。
爭奪用戶時間的兩大陣營
互聯網確實打破了空間的界限,也讓資訊變得無比海量,它的容量沒有限制,但用戶的時間是有邊界的,一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能拿出來上網的時間有上限。
從根本上說,互聯網創業就是一場爭搶用戶時間的戰爭,在這場爭搶用戶時間的戰爭中,有兩大陣營。
第一大陣營是用來消耗用戶時間的。比如視頻應用、直播、游戲、音樂、網絡文學,跟傳統的書刊電視一樣,用戶使用它就是為了消磨時間。公號中的段子、美女、奇聞異事,其實也在這個陣營當中。
第二大陣營是用來節省用戶時間的。網絡訂餐、票務、工作協同、在線課程等工具和服務,是節省時間的,還有一類像"得到"、各種精選資訊,初衷都是為了節省用戶時間。節省時間有兩種,一種是從內容上節省時間,比如得到的說書,可以讓你30分鐘知道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一種是從形式上節省時間,比如視頻就不如音頻節省時間,因為看視頻的時候你幾乎不能做任何事情,聽音頻的時候你卻可以開車、洗澡、吃飯、蹲廁所都可以。比如網絡訂餐,就是可以節省用戶外出吃飯的在途時間。
重新思考互聯網的邏輯
整個互聯網用戶增長放緩,我們將從一個增量市場轉入存量市場,這個轉變甚至比所有人預計的都快。這個轉變發生后,消耗時間的陣營的廝殺將更加激烈,因為對于它們來說流量就是生命。節省時間的陣營,倒可能會迎來一個大機會。
但是工具類不會有太大變化,比如訂餐訂票這一類。在內容上能夠節省用戶時間的,機會比較大。你在一個用戶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幫助用戶節約時間,是符合一個大趨勢的。
但在節省用戶時間這件事情上,互聯網傳統意義上的優勢會消失。
第一個是海量資訊,你為了節省時間,是不能提供海量資訊的。要么就是像得到那樣提供精品資訊,要么就像知乎、分答一樣,提供準確和具體的答案,要么就要像今日頭條一樣,提供精準的資訊篩選機制。但今日頭條也不是準確的節省時間,而是節省你尋找資訊的時間,但是資訊是否對用戶有意義,這在于用戶的態度。比如用戶就喜歡看花邊新聞明星八卦,這本質上是在消耗時間。
所以我們不能整齊劃一的說誰就是節省時間的,比如我在喜馬拉雅聽吳曉波頻道、樊登讀書,這是精品內容,算是節省時間,我聽郭德綱的相聲,就是消耗時間。
第二是免費邏輯被顛覆了。免費的邏輯是靠免費獲得流量,然后通過其他手段變現。如果你的內容本質上是幫用戶節省時間,收費就是最好的方式,用戶是花錢在買時間。其實就像keso老師說的,直接的商業就是最好的商業。所以不要那么別別扭扭,非要說我這是好內容,但我免費,你來看,人來多了,我再賣廣告賣東西賺錢。好內容一定吸引不了最大的流量,大眾娛樂和三俗內容才是流量的把持者,要免費就讓他們去免費吧。
上半年,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
最近在跟一個朋友聊天,說起了一個話題。就是今年上半年互聯網發生了什么,你似乎覺得什么都沒有發生。直播可能是唯一一個熱點,但直播已經存在好多年了。
而之前層出不窮的公號奇跡、遍地開花的互聯網餐飲、90后的創業傳奇、各種亮瞎人眼的補貼大戰,似乎突然間跟流量一樣消失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以前我有個臺灣同事,他老跟我說“大力出奇跡”,其實互聯網也是,叫做“大量出奇跡”。當池塘中有巨大增量時,奇跡就很容易出現。現在大家在水池子里瞎蹦跶,可能池塘里已經都是污泥,即使有一條美人魚,賣相也不怎么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