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為什么會出現商家自營銷?
其實放在以前,營銷活動都是由平臺發起,由平臺出錢補貼C端用戶。不過,這種平臺活動頻次較少,原因主要有2點:一是活動資金有限,二是大促活動需要有用戶認知。所以,造節“搞事兒”幾乎是各個平臺的手段,比如天貓淘寶雙11,支付寶全球狂歡雙12,京東618等等。
但隨著業務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線下業務復雜程度的不斷加深。讓商戶依賴平臺提供的自營銷工具,來滿足商戶端的個性化需求,在平臺流量的基礎之上,通過營銷工具拉動平臺用戶支付消費,這其實對于平臺而言,是喜聞樂見的。一是不用自己出錢,依然可以通過商家來帶動平臺GMV的增長,二是幫助商戶盤活平臺流量,可以有效的實現商家和用戶之間的良性互動,創造商戶“吸粉兒”的可能。
就目前而言,較為常見的營銷工具(含平臺、自營銷)主要有:
減至券
全場代金
單品代金
兌換券
全場折扣
單品折扣
消費送
階梯減
立減
滿返
滿減
通用紅包
商家紅包
...
營銷玩兒法多多,提供的營銷工具自然不少。但今天這篇文章的初衷不在于介紹有哪些營銷工具,而是產品經理在設計營銷產品時,應該要重點關注哪些問題,然后根據問題來提供相應的產品能力,這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1. 準入門檻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維度來思考:一是用戶準入,二是訂單準入。什么意思?舉個例子。
平臺搞了一個紅包池活動,需要用戶前臺領取通用紅包。這里我們就要思考:第一,什么樣的用戶可以領取?是全部用戶還是不在平臺黑名單內的用戶。第二,領取是否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對于同人是限制總領取次數還是限制每天領取次數。第三,領取紅包后,使用紅包的優惠限制是什么?訂單金額無要求還是說訂單金額必須滿N元方可使用紅包。
其實就上述問題還可以繼續延伸思考。比如,如果限定黑名單用戶不可領取紅包,那么對于前臺黑名單用戶的產品策略是怎樣的?是可見不可領取,還是直接不可見。如果可見不可領取,那么如何做合理的用戶提示才能避免投訴。
另外,領取紅包后進行核銷,有沒有余額紅包的概念。比如,領取了一個50元通用紅包,且對訂單金額無限制,現在有一筆30元訂單,使用紅包優惠后剩余的20元要不要以余額紅包的形式存在,用于下次的消費優惠?
2. 優惠疊加
隨著營銷工具的不斷增多,就要面對一個很現實且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優惠互斥規則的確立。即對于同一筆訂單,哪些優惠(營銷工具)是支持疊加享受的。
比如,一筆100元的訂單。目前平臺有立減10元的活動,商家又提供了8折的全場折扣,另外用戶還有一個20元通用紅包。那其實,這里就涉及到3種優惠工具(平臺立減、商家全場折扣、平臺通用紅包)的疊加規則。
在產品設計上就要考慮,是否提供了疊加優惠的能力來滿足業務上的需求。
3. 優惠順序
說到優惠順序的問題,這里一定有一個大的前提假設,就是產品上支持了優惠疊加,否則就不存在優惠順序的問題。
還是上面的例子,現在我們支持3種優惠工具相互疊加。那不同的優惠順序將決定最終用戶的實付金額大小。
1)立減 > 全場折扣 > 紅包
實付金額:(100-10)*0.8-20 = 52元
2)立減 > 紅包 > 全場折扣
實付金額:(100-10-20)*0.8 = 56元
3)全場折扣 > 紅包 > 立減
實付金額:100*0.8-20-10 = 50元
...
4. 用戶認知
其實,用戶認知的問題十分重要。當營銷工具越來越多,再引申一些優惠互斥、優惠順序等問題,就會導致用戶的理解成本非常高。當然,能做到同時期內出現在用戶面前的營銷工具控制在1-2個以內是最好的,但如果營銷工具較多,且規則不單一,那么用戶體驗的問題就變得愈發重要。產品要考慮的問題就在于如何在前臺,讓用戶清晰的理解優惠之間的關系以及疊加順序規則,這就成為產品設計上打磨和關注的重點問題了,否則不可估計的投訴量也是一件令人頭痛的問題。
雖然我不是營銷線產品經理,但深知做營銷產品并不容易,畢竟和交易相關,高危...
其實,做營銷產品要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受篇幅的限制在這里就不再深入討論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底部留言與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