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16年有關數字營銷的六大預測:
更少的文章+更多的互動內容=大贏家。
內容營銷誕生至今已有好幾年了。但事實上,大多數營銷商幾乎完全著重于寫文章,而忽略了其他內容。有時候,這樣做不無道理。坦白說,無論是視頻、幻燈片、播客、信息圖表還是小測試,它們制作起來往往都要比一篇精巧的文章費事得多。但互聯網上充斥著數以千萬計的文章,良莠不齊,全都爭奪著潛在客戶的目光,而這些客戶可以選擇閱讀你那2000字的清單體文章,也可以選擇觀看可愛的貓咪視頻。
2016年,如果你想爭奪眼球,互動內容將是必由之路。為什么?互動內容往往更容易消化,更具吸引力,而且相對于一些最巧妙的文章,通常可以爭取到更多的反向鏈接(又稱導入鏈接)。在過去,創建交互式內容成本高昂而且耗時。但現在,使用像Kuia這樣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創建漂亮的互動內容,比如小測驗(就像Buzzfeed網站上那種)、網絡調查和計算器等,而不用設計師或開發人員幫忙。
親自創建并發布內容的策略已經不再行之有效。
2016年對營銷商來說不會順風順水,這不是因為內容的生成與發布很難——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將訊息傳遞出去太過簡單,大家都在這樣做,而且樂此不疲。事實上,營銷公司Web Strategies Inc.預計,2016年,營銷商的數字營銷支出在總預算中所占的比例將增至35%。而54.1%的營銷商將在所有不同職能的營銷小組中,優先聘用內容人員。這意味著來自更多品牌的更多內容,以及更大的預算。這還不包括潛在客戶的親友所生成的內容。
記住,你還要跟貓咪和萌寶視頻爭寵。那么,在這樣一個喧囂的世界里,不動用龐大的營銷預算和員工班底,你如何才能讓品牌吸引眼球?答案就是協作。好消息是,若要與他人協作創建奪人眼球的趣味性內容,這方面的途徑有的是。你可以使用用戶生成的內容,與領域內的其他有影響力者合作,通過一場訪談,或是一篇技巧介紹型文章,讓每個貢獻者與他們的受眾分享內容。不過你要確保被文章提及或引述的人都知道有這樣一回事。
有時候這很簡單,可能就是在文章上線后,給文章所涉及的每個人發送Twitter消息或電子郵件而已。遺憾的是,對于那些浩大的協作內容,任務就比較艱巨了。最近,我就花了很多時間,查詢一篇協作文章中所提及人物的信息,并向他們發送消息,取得聯系。這時,你就需要Narrow這樣的工具,它們可以幫你自動完成這些費時費力的步驟,從而為你節省大量的時間。
付費參與日益成為當下社交網絡的通行做法。
在各大頂尖社交網絡,“付費參與”模式早已有之。但事實是,如今,想要不花一分錢讓內容在社交網絡上引起注意,比任何時候都要困難。不信?且看:據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稱,在Facebook上,只有16%的品牌的粉絲看到了該品牌發布的內容。
在Twitter上,每條推文只能進入10%左右關注者的視線,因為都被其他內容淹沒了。而且不要忘了Facebook Instant。它直接在Facebook頁面之上,將你的文章呈現給Facebook用戶。這意味著,他們不用訪問你的網站,就能看到完整的內容。
這不僅不利于你的SEO策略和網站流量,而且,你的內容只能完整、免費地呈現給一個有限的受眾群體,除非你創建定制內容,并付費取得一定的覆蓋面,但這樣一來,你的營銷預算也就相應上漲了。
影響力營銷將必不可少
一般人的Twitter和Facebook信息流都充斥著病毒式傳播的模因、搞笑視頻、勵志名言,以及朋友的曬娃照片。要想讓人們注意到你的品牌并與之互動,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2016年,營銷商越來越需要打入社群內部,從內部直擊社群。
這也就意味著,設法通過其他人或群體在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等社交網絡上的受眾,來觸及你的客戶。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影響力營銷,很簡單,就是與領域內不構成競爭關系的其他領導者合作,利用他們來傳播你的訊息。
你可以向有影響力者付費,讓對方在推文中提及你的品牌或內容,或與Facebook小組的管理員合作,批準你的內容,并將其掛在頁面上某個位置,以確保它的曝光率。
再也不能將谷歌作為網站流量的主要來源
咨詢公司Sixteen Ventures了不起的增長專家林肯·墨菲(Lincoln Murphy)說得好:“2016年,嚴重依賴搜索引擎為自己的網站吸引流量,這種做法必將失敗!”遺憾的是,正當營銷商的搜索引擎優化(SEO)技巧日趨完善之時,谷歌讓付費廣告在搜索引擎結果頁面(SERP)中占據更多的席位,并將出現在搜索結果中的視頻數量減半,使流量的獲取變得更加困難。
注意,我們并不是建議你把這些年來所掌握的精湛SEO技巧一并拋棄,或者是停止為你的網站和內容進行搜索引擎優化。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實際情況是,谷歌近日多次改變算法,讓幾個內容出眾的正當網站深受其害。但如果你不想成為下一次算法變更的受害者,并輕易喪失半數流量,你就需要將流量獲取集中到你可以掌控的多個可靠來源上。
跨多個渠道與客戶實現一對一交流,這已成為必須
如果所有的客戶都可以歸到一處,營銷商的生活就輕松太多了。但事實上,不同的客戶總是會通過電子郵件、短信、電話、平郵、Twitter等等各種不同的渠道與你溝通。
作為一名營銷商,你的職責是用客戶選擇的渠道與之互動。遺憾的是,隨著客戶越來越多,品牌日漸壯大,這種倍受客戶喜愛、又強有力的一對一交流變得日益復雜,除非你有得力的工具。所幸,現在有像Lifecycle.io、Autopilot和Customer.io這樣的選項,可以幫你自動執行此類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