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道理,今天的“移動支付”源自“支付”,卻遠遠超越了“支付”。今天的“移動支付”,其實就是一個企業的“營銷平臺”;低成本獲取客戶的“渠道”;“大數據”分析與營銷的寶庫。
新方向:“移動支付”即會員
首先,作為普通消費者,如果他要成為一家餐廳的會員,以前他會經過一些麻煩耗時的程序。比如,掃二維碼或填寫入會申請表,這些工作既繁瑣,準確性也沒法保證。
其次,為了發展會員,餐廳往往會送菜,送錢,成本也不低廉。很多消費者為了獲得優惠,掃碼獲得優惠后,即刻取消關注,讓企業竹籃打水一場空。
再次,在就餐高峰期客人很多,服務員忙的暈頭轉向,沒時間收集會員登記表和錄入信息。在收銀臺,如果有會員辦理,人為的拉長了結賬時間,造成客人投訴和服務品質的下降。
其實,大家可以設想在消費者進行“移動支付”的場景下,商家可以通過與支付打通的CRM獲取會員,簡約流程,節省人員,降低成本。而且因為支付為消費的剛需,即在買賣過程中基于消費者自身需求,發展會員緩解消費者抵觸心理,讓會員的發展不再被動。不但省去了消費者填單或掃二維碼的時間,而且省去了服務員錄入信息的時間。當在結賬的時候,收銀員只需要說一句:XX先生/女士,您用“移動支付”,即可成為我們的“支付會員”,將會有XX的優惠,歡迎您使用“移動支付”。
新內涵:“移動支付”即渠道
首先,餐飲企業需要各種各樣的互聯網渠道,擴大自己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同的渠道屬性不同,使用的場景也是不盡相同的。考慮到各種渠道的發展也有周期性,借力各種渠道的優勢,發展自己的客戶體系就變得很重要。這里面的基本原則是,不拒絕任何渠道,但絕不依賴某一個渠道(最典型的就是很多餐飲企業被“團購”綁架,就是過度依賴“團購”渠道,而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營銷體系)。
其次,現階段的各種渠道意義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團購就是一個“促銷”渠道,限時限量使用為最佳策略;而外賣是一個產品延伸“渠道”,只要有基本的銷量,品質能保證,生產能力跟得上,餐飲企業就應該盡量多的與外賣網站合作,擴大銷量和曝光。
最后,我們可以對比現在流行的微信和支付寶的區別。微信更偏重是社交平臺,適合內容傳播,品牌塑造;而支付寶更偏重是營銷平臺,可以更多滲透營銷信息。商家可以借助“移動支付”大量獲取客戶資源,把“支付寶錢包”當作重要的“營銷渠道”,將商家活動信息觸達消費者,并以此建立商家與消費者的營銷通道,增加商家與消費者的粘度,大幅度降低商家營銷成本,獲取更多營銷收益。
新價值:“移動支付”即大數據
首先,今天凡是一家公司都在提大數據,但真正的大數據到底有多“大”。在我們看來,每天的交易筆數少于100萬筆,就根本談不上大數據。這就意味著,相當于10000家餐廳,每天有100筆交易在系統中處理。很顯然,只有憑借“移動支付”的場景,才有可能實現這種量級的“大數據”。
其次,人們談到大數據的時候,除了產生神秘感,好像也沒有看到什么真正有價值的應用場景。大家設想,如果一個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了38元,早晨在超市買了牛奶和面包;中午去某個火鍋店,使用“移動支付”了136元;下午在咖啡廳用“移動支付”了35元買了一杯咖啡;晚上和朋友去一家韓餐,用“移動支付”了268元;最后,他/她又去看了一場電影,用“移動支付”了120元。所有這些消費行為,因為“移動支付”而被完整地記錄了消費軌跡。基于這樣的信息作分析與營銷,就會極大地提升營銷精準率與客戶滿意度。
最后,“移動支付即大數據”理念核心為,以“移動支付”為基礎,在C端消費者授權的前提下,平臺把部分大數據將向商家進行開放。商家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行為軌跡,進行更加精準的營銷,大幅降低營銷成本,創造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價值。
以上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支付”的新方向、新內涵和對企業的價值。相信,在幫助企業實現“互聯網化”的道路上,“移動支付”的使用場景會更加豐富,企業利用“移動支付”渠道構建自身的營銷平臺,會越來越有生命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