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無疑問,BAT世界大戰將是中國互聯網行業未來一段時間最重要的主題。巨頭們以開放為名,以入口、支付、O2O為核心,大舉殺入對方的優勢領域,并且以資本為武器,裹挾中小創業公司,建立自己的聯盟和陣營。同時,它們公開與過去的合作者進行競爭,并對市場中的變量公司進行防備甚至封殺,筑起他人難以逾越的圍墻。
在這樣的炮火紛飛之下,奢談創業公司的自由發展和財務投資者(尤其是VC)的擇優競價是不現實的。如果還有人質疑BAT能對創業公司、財務投資帶來多大的影響,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2012年下半年,嘀嘀打車、快的打車分別成立,隨后分別獲得騰訊、阿里巴巴戰略投資。但是,幾乎同時出現在市場上的打車軟件絕不僅僅這兩家,僅已經開始運營的就不少于30家,其中包括名氣不小的搖搖、大黃蜂、嘟嘟、e達、打車小秘等。一時間,大量同類軟件出現在VC面前,每家VC也根據各自喜好選擇了自身最看好的創業團隊與商業模式。例如,打車小秘獲得寬帶產業基金投資,大黃蜂獲得晨興投資。
但接下來發生的故事,狠狠抽了這些秉持“創始人是決定投資的第一標準”、相信“自由市場經濟”原則的VC一個耳光。不到兩年時間里,嘀嘀與快的聯手掀起補貼大戰,在急速膨脹中瓜分了絕大部分市場。僅2014年1月10日至3月底的77天里,嘀嘀就燒掉了高達14億元人民幣來提供補貼。在此期間,快的也支付了數億元人民幣的補貼。
令人眼花繚亂的77天里,嘀嘀用戶暴增了7800萬,日均訂單522萬,而快的則在1季度結束時宣布日均訂單突破623萬。全國出租車約120萬輛,出租司機約200萬,而嘀嘀已經占據了90萬司機,快的的數據也與之相似。至此,打車市場已經被兩家基本瓜分完畢。
沒有人注意到,當時的30家創業公司已經大半倒閉、被并購或被迫轉型。于2013年底被快的收購的大黃蜂已經是其中的幸運兒,其他公司大半已經難以支撐,或直接關停。所有參與的VC都在這種超速戰中被拋出軌道,除了經緯創投因為在快的融資中曾經參與一輪獲利頗豐,其他早期VC基本血本無歸。
面對資本,打車軟件曾經有兩個選擇,戰略投資或財務投資,但從結果來看,正確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戰略資本。殘忍又可悲的是,在高達十數億巨資的補貼之下,在巨頭輸出核心資源(如微信和支付寶)直接拉動的情況下,沒有哪家獨立VC的資源能與之抗衡。
所謂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毫無意義,沒有一種模式能與巨頭的資本和流量抗衡。
然而,嘀嘀與快的只是在BAT世界大戰背景下,被巨頭催肥的嬰兒。不但已經死亡的幾十家創業公司是失敗者,兩家公司自身也很難說是勝利者。
還是以嘀嘀為例,其2月7日獲得訂單262萬單,其中來自微信支付的超過200萬單。總計下來,滴滴打車來自微信支付的訂單超過77%。快的公司的情況也僅僅稍好,其2月初某日的訂單數為162萬單,其中來自支付寶的超過60萬單。
為此,有評論稱兩家公司為“空殼”——迅速成就了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使用習慣,但自身獲得的獨立用戶、用戶粘性卻極為有限。當然,嘀嘀的「空殼」化,比快的要嚴重的多。
以毀滅行業內多數創業公司、潛在商業模式的可能性為代價,巨頭完成了對線下商業O2O這一細分領域的快速布局。而嘀嘀與快的兩家,本來應該以產品、服務取勝,現在被燒錢推廣與公關口水戰取代,被直接灌輸的巨大流量,無法與其自身緩慢成長的核心競爭力相匹配。
巨頭的行動剛剛開始。整場BAT世界大戰的本質就是將巨頭在線上的壟斷優勢轉移為線下的壟斷優勢,在完成對整體線下商業世界的壟斷之前,巨頭還將繼續扶植一家又一家的嘀嘀與快的成為自己的工具。看似競爭白熱,實則是聯手瓜分。
而中國互聯網付出的,將是被蹂躪得體無完膚的商業生態和創業環境。
大型線下巨頭還有機會轉型與反思,初創企業只能避而遠之。如果最終,失去初創企業與財務天使的積極參與,O2O改造只能通過巨頭完成,整個行業將失去活力,壟斷者不會主動創新,用戶也永遠沒有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可以期待。最終,巨頭如果不加適度節制,也可能面臨《反壟斷法》的制約。
下一個領域是什么?請記住:巨頭到處,寸草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