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市場的最大好處,就是買賣雙方都能回到生意本身。無論是魔高還是道高,正如教學相長,三十年的市場經濟,越來越聰明的不僅僅是游弋其中的企業和營銷人,還有那些無數曾被冠以“需要被教育的消費者”。
當消費者對大出血、大甩賣、跳樓價嗤之以鼻時,當消費者將我們的業務電話拉入黑名單時,當消費者對著抽獎、免費、宣傳單頁說NO時,其實,我們就該意識到,那些曾經試圖將消費者玩弄于股掌之間的小孩游戲,是到了逐一清場的時候了。
應該說,弄清消費者為什么越來越聰明,不是要找到一堆更聰明的辦法左右手互博,而是要借此反觀檢討,三十年的營銷史,中國企業營銷得失成敗的一斑之見。
國人好為師者,就如營銷人喜歡將“消費者教育”掛著嘴邊一樣。最早的消費者教育,應該非“產品教育”莫屬。小時候在街頭看到賣菜刀的大叔,一邊嘴里念念有詞,一邊拿著菜刀砍鐵片,以此展現菜刀削鐵如泥之功,這大概是我記得最早、也是最深刻的賣產品場景了。
據傳,國酒茅臺在萬國博覽會上驚人的一摔,也是刻意策劃的,四溢的酒香博得滿堂喝彩,顯然也是從產品的品質、感受、實用性方面教育消費者進行產品的鑒別和選擇。即使成熟如國外消費者的也不例外,蘋果公司最初將功能更強但體積更小的計算機推向市場的時候,很多消費者很難接受這一事實,于是蘋果公司不得不發起一場名為“他比看起來要大得多”(It’s a lot bigger than it looks)的推銷活動,以此來改變消費者看法。在沒有品牌意識的日子,這種樸實的消費者教育觀,一方面讓企業專心做產品,另一方面讓消費者不斷學習產品的辨別指標,雖然無法面面俱到、雖然也會偶有偏差,應該說,消費者與企業的互動,基本是在一個良性的平臺上面,聰明的消費者也在讓企業變聰明。
由于國內早期經濟發展速度太快,使得市場的“產品教育”階段明顯偏短,品牌教育卻一夜躥紅。早期電視廣告“Panasonic”,當酒井法子那股令人窒息的青春氣息,出現在電視熒屏上時,已經秒殺了一干國內消費者。與此同時,日本產品的品質和功能,又大大超出了預期,消費者恍然大悟,原來認準“Panasonic”,就是找到了品質保證,而不用再弄什么“望聞問切、看摸試用”的繁瑣流程了。很快,國內企業見樣學樣:消費者和營銷原來都這么簡單。敢為天下先的個別企業不惜天價開始塑造品牌,搞形象工程,卻選擇性漠視日本企業在產品上的投入和重視。曾經的“三株”如此,后來的“三鹿”也是如此。
再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的三株,轟然倒下、一夜猝死的三鹿,都成了消費者自我教育的最好教案。消費者逐漸發現,沒有監督的自律,品牌就是一頭躺在鐵籠里沒有上鎖的猛獸,隨時可能跳出來咬人。所以消費者在選擇品牌時,開始學會看產品成分表、看使用禁忌、看生產日期,即使福喜、冠生園們在諸如生產日期上也干過偷梁換柱的勾當。
懷疑品牌又不得不相信品牌,消費者在無法選擇的情況下仍然選擇品牌,可能只是基于以下原因:品牌越大,企業的犯罪違法成本越高,如果企業都不可靠,不如找個知名企業墊底,至少賠錢時出手闊綽些。就如某些女人找老公的潛臺詞,既然男人都會出軌,不如找個高富帥。這樣的心理,在我曾經親手處理過一起售后索賠案中有過明顯的投射。某領袖企業的浴霸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爆炸,雖然并沒有造成人員受傷,但消費者抓住這個企業品牌知名度較高,產品質量問題一旦公開,就極有可能處于輿論漩渦的弱點。開口就是5萬元賠償,揚言不給就曝光。雖然企業無法確定具體的爆炸原因,最后也只能是有苦說不出,以2萬元了事。
當我們習慣用品牌來指揮消費者的同時,消費者也學會了用品牌來制衡企業。在品牌高歌猛進,而產品不能精益求精的情況下,企業的經營風險其實是在累加的。做營銷的只要想明白,蘋果公司成功的本質絕不是品牌,而柯達的最后倒閉,卻千真萬確可以歸咎到產品的頭上。
另一方面,近年來的過度營銷,也是消費者不得不面對的事實。遺憾的是,很多營銷人認為營銷推廣,做了總比不做強。
我們曾針對性地對此問題做過一個為期半年的測試:在常德市神農氏蜂蜜專賣店的配合下,對在同一個月內,購買過蜂產品的40個消費者進行分組測試,每組20人,第一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后,我們進行定期的售后回訪,表達感謝、詢問使用效果、針對售后問題進行解答等;而對第二組不僅進行售后回訪,同時還提供了每人一張使用期在半年內的200元現金抵扣券。結果發現,半年內第一組消費者的返單率為56%,第二組的返單率只有17%。
很顯然,第二組消費者在接到抵扣券時,已經認為我們給他打服務電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推銷,消費者對我們的行為動機有了不言而明的預判,自然就產生了抵觸情緒,反映到行為結果上,就是拒絕二次購買。當營銷過度的時候,推送過多的交易信息就成了多此一舉。正如周星馳在《國產凌凌漆》有一句臺詞:我以為憑我們的交情,可以講點感情,沒想到還是一筆交易。我想,這正是消費者此刻的心聲。
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短信和電話轟炸,派單學生的死纏爛打,其實都只是下意識地將消費者推到了營銷的對立面。消費者自然就學會了將推銷電話用360衛士標注成騷擾電話,對熱情的派單小妹遞上的宣傳單頁熟視無睹、轉手就扔。而也許正是這種冷漠將推動營銷的進步:即使無聊的營銷方式陰魂不散,消費者直接用態度投票,這些浪費社會資源且效率低下的推廣方式,才會慢慢退出營銷舞臺,也才會逼著營銷人升級自己的營銷模式。
消費者之所以越來越聰明,是因為我們用太多反人性的推廣方式重復著騷擾,還樂此不疲。消費者都已經陪你玩累了,你還在那自演自畫,怡然自得,怎讓人一個罵字了得???
迫使消費者不得不聰明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有些頭腦發熱的人開始分不清欺騙和營銷的邊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是消費者對懲罰刺激的反應。犯罪心理學把身體的邊緣反應分為:凍結、逃跑、戰斗,并按這個順序應對苦惱和威脅。其中凍結反應又是最有意思的現象,在社區渠道推銷保健藥品和器材的影子公司,當你滿口專業術語,賣的產品卻連生產日期到找不到的時候,大媽大爺保持片刻的沉默,可能就不是被你的專業所震撼,而是想著如何在不讓你注意的情況下,選擇逃離。我們賣了一件“三無”產品,消費者沒有回來退貨,并不代表我們的產品沒有問題:有的消費者在歸因上可能歸咎于自己的原因(如使用不當),而不會退貨;有的消費者自認倒霉,認為追責的時間、精力得不償失;也有的消費者采取私下行動,只是轉換品牌,停止繼續光顧和購買;還有一部分消費者在購買產品后,并未立即使用,而是進行了暫時的保存。這些邊緣反應的延伸和演變,都可能是導致我們自鳴得意的真實原因。在自由市場里,消費者的沉默權,既是消費者的自我保護,也是對惡意營銷的無聲警告。
所以,當消費者用錢投票,市場出現停滯甚至負增長的時候,不要用市場飽和與競爭過度來為自己找借口,正如現在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夕陽的企業。當只看得到眼前利益的企業在市場橫行時,任何消費者的遲疑和猶豫就不難理解了。
我想,當超市里的近效期產品,不會再被刻意地擺在第一排;當電子商務網站上,不再有肆無忌憚地刷單和虛假評價;當大數據在推送商品信息不再是基于企業需求,而是消費者需要時,我們的消費者才有可能真正愿意變得越來越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