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榮耀6至尊版發布后,創維集團總裁兼CEO楊東文興奮地向榮耀事業部總裁劉江峰表示,要自己掏錢購買10臺送給朋友。楊東文的舉動讓劉江峰備感欣慰。
然而,創維和華為的故事遠不止這些。
榮耀6至尊版發布當天,榮耀還揭幕了一個全新的品牌——暢玩。“暢玩主打‘快科技’,主張快速嘗鮮、快速迭代以及快樂體驗。”劉江峰這么解釋這個新品牌。
在發布了非常炫的暢玩手機及手環,當天另一個主角創維互聯網品牌酷開亮相。酷開董事長王志國宣布,榮耀與酷開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出首款互聯網電視新品A55。
華為與創維有著非常相似的成長經歷:1988年,兩家公司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方深圳宣告成立。經過20多年的發展,華為成為全球最知名的通信企業,創維也成為中國彩電行業的絕對王者。
不過,在新的互聯網浪潮襲來之時,代表中國最強產業的兩家企業必須以足夠的熱情去擁抱互聯網。不久前,酷開正式從創維獨立;榮耀也于2013年年底從華為獨立。
榮耀誕生雖僅有兩年多時間,卻已在互聯網智能手機領域直追小米。“酷開一直在專心做產品,但在市場運作等方面我們還很年輕。”王志國坦言,“和華為的合作,無論是銷售渠道還是市場,更多的是酷開向榮耀學習。”
兩塊屏幕的愛情
“愛情的發生不分來由。”王志國這么形容榮耀與酷開的合作,“這是一場有關兩塊屏幕之間的愛情故事,而媒人則是華為旗下的海思芯片。”
這場戀愛可追溯到2013年。當時,創維與海思聯合申報了“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重大專項(以下簡稱“核高基”),期待改寫國產智能電視沒有民族品牌芯片的歷史。
2014年1月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CES)上,創維和華為宣布達成戰略合作,由華為為創維智能電視提供云服務,創維電視則將內置華為的照片分享、云存儲以及多屏技術,為電視用戶創造更多應用上的便利。
2014年8月,創維聯合海思推出搭載中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智能電視芯片的GLED電視。采用海思芯片使得創維的芯片采購成本下降兩成,整機售價可降低5%至10%。
事實上,為了手機和電視之間的磨合,華為的榮耀團隊和海思團隊在創維總部和創維的工程師“泡”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合作過程中,榮耀和酷開越走越近,并發現雙方可以合作的東西更多。
“如今,安卓碎片化特別嚴重,我們一直在思考,電視如何與手機更好互動,而體驗好和不好差異特別大,我們不希望用戶把這種差異怪到手機上。”王志國強調,“所以酷開決定,一定要和一個優秀的手機品牌合作。
王志國和酷開思考的,恰恰也是劉江峰和榮耀所希望能夠解決的。
劉江峰認為,榮耀是一個電商品牌,除了手機之外,榮耀要做的事情更多,生態才是榮耀去做的。研發之余,王志國和劉江峰坐在一起聊天,“緣分”就這么開始了。
拋棄遙控器、沒有信號接口完全無線、所有視頻及游戲均可通過手機端的應用“電視派”實現交互操控——酷開和榮耀跨界聯合推出的智能電視A55的確和榮耀的新理念“暢玩”非常契合,也顛覆了用戶對傳統電視的理解。
王志國介紹,A55可與榮耀6、iPhone6等智能手機進行深度融合,不僅可以用手機直接對電視進行各種控制,而且還能夠將手機上的視頻、游戲直接鏡像到電視大屏中。此外,用戶還可用手機在A55上運行微信虛擬客廳進行彈幕等操作。
成立于2006年10月酷開之前主要負責為創維電視用戶提供網絡服務,內容包括電視、電影、音樂、教育、健康運動等模塊。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酷開平臺也逐步推廣拓展到互聯網和移動終端領域。
2013年,小米和樂視等互聯網品牌高調進入電視產業,以互聯網的方式沖擊現有的格局,甚至采取“割喉式”的價格戰,彩電的價格持續下降,創維等傳統彩電企業的盈利模式遭遇嚴峻挑戰。
在這一大背景下,酷開正式獨立為創維旗下互聯網品牌,與“創維”雙品牌運作,一個線上,一個線下。王志國表示,現在彩電企業最大課題就是做出一些與傳統電視不一樣的新功能,這也是酷開的價值所在。
拒絕破壞性轉型
榮耀聯合酷開,其意圖非常明顯的:華為已在手機、Pad、路由器、手環、智能機頂盒等均已有布局,但在智能終端,特別是智能家居時代,沒有智能電視這一塊大屏怎能行?所以此次和酷開聯合推電視乃情理之中。
而對于酷開來說,A55則可以看成是酷開獨立后的第一份成績單。對于這個品牌,創維集團上下都寄予了厚望,楊東文曾表示,“酷開品牌就是創維向互聯網那個企業學習、向互聯網轉型的試金石。”
通過榮耀酷開A55這款跨界的作品,也可以總結創維的轉型痕跡:守住自己在制造和渠道等方面的強項,不斷加入互聯網“血液”,并與產業鏈的各種勢力特別是互聯網勢力進行合作。
在與華為合作之前,創維還曾聯合阿里巴巴發布了搭載創維天賜系統和阿里云OS的智能電視酷開TV,在保證視頻內容的同時內置了阿里的聚劃算、支付寶等應用,打通了以往電視機薄弱的支付環節。同時,阿里為酷開TV上的淘寶、支付寶用戶提供了100G的云儲存空間。
2013年天貓“雙十一”電商銷售日,酷開TV創造了互聯網電視行業的銷售記錄,24小時便達到了56272臺的銷量,成為“雙十一”首個單日銷售過億元的電視品牌,并一舉成為天貓“雙十一”首個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者,也奠定了酷開在電視領域互聯網品牌中的領先地位。
“酷開注重的不是銷量,重要的是如何真正做好互聯網服務體系,進而拓展更大用戶群。我們甚至沒想過‘電視是否會成為其他智能終端一個配件’這個問題。”王志國強調,“酷開2014年的目標是擁有1000萬激活用戶、500萬活躍用戶。”
王志國提出的酷開理念是以往楊東文這種 “老電視人”不敢想的。因為在以前,電視企業就是依靠硬件和銷量掙錢,中國的電視產業拼的就是規模,誰的銷量大,誰就能掙大錢。
在智能化和網絡化的沖擊下,創維要變,楊東文也要變。但在轉型變化中,楊東文和創維有著自己的轉型邏輯。
楊東文表示:“創維成立快30年了,好幾萬人都是靠一臺一臺賣出去的硬件吃飯,讓我們馬上丟掉制造,完全把精力放在互聯網所倡導的放棄制造、后臺研發、電商渠道肯定不現實。”
所以,創維一直在摸索適合創維這種傳統制造業轉型的路徑。他認為,行業的領頭者轉型所背負的更多,所以應該更慎重,創維不會一味破壞性地去轉型,企業轉型不能操之過急,必須在穩住企業正常發展的前提下去突破和調整。
傳統產業的思考
“學者型”企業領導人楊東文曾做過大學老師、辦過會計事務所。1998年,楊東文進入創維,成功帶領創維度過產業從顯像管進入平板、從功能進入智能等多次轉型,創維連續八年成為中國銷售量最大的彩電品牌。
不過,這幾年,楊東文有些困惑:一次,他賣場調研市場時,發現賣場空蕩蕩的,一位做了13年的銷售人員抱怨,現在賣場都沒人來了,產品賣給誰呢?楊東文的老父親也經常問他,如今家家都有彩電,你每年生產這么多彩電還有人買嗎?此外,一幫IT和互聯網大佬也來玩彩電,創維如何找到適合自己資源配置和特色吻合的商業模式?
的確,彩電市場已出現負增長。第三方調研公司奧維咨詢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內銷市場總量為2093萬臺,同比下降9%;銷售額696億元,同比下降15%。
創維2013財年財報也反映了這個現狀:創維實現營收394.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17.3億元,同比增加4.4%;凈利潤12.5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同比減少16.5%。
對此,楊東文解釋,2013年5月“節能補貼”政策到期后,電視需求在中國市場持續疲軟,令全年的銷量成果未達預期目標。以量取勝的時代結束!企業需要思考的是在銷售硬件之后的掙錢之道。
見慣了產業風云變化的楊東文開始和創維進行一場有關互聯網的轉型。
“其實,我特別歡迎互聯網進入彩電產業。”楊東文表示,“雖然互聯網企業給我們帶來了壓力,但也帶來了全新的理念,促進產業迅速轉型以及用不同的商業模式去運營產業,比如靠內容和后續服務掙錢,而不是僅僅依靠利薄的硬件。
楊東文還強調,與互聯網企業相比,創維這類傳統企業在制造、供應鏈、售后等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剩下的就是借用互聯網的思維、技術和手段去推動企業的轉型。
創維轉型最濃重的一筆當然是酷開互聯網品牌的成立。其背后的故事則是創維大量招聘了互聯網企業人才,專注于后臺軟件、系統、應用、服務等工作,用互聯網的思維、技術和手段推動創維彩電的轉型。王志國是這個人群的代表。
2009年,王志國加入創維研究院并組建軟件研究所。此前他遠在德國從事汽車電子導航系統設計工作。2011年,王志國帶領創維進入平臺開發時代。2013年作為天賜系統項目負責人,王志國主持開發了由天賜電視操作系統、天賜云平臺和天賜移動端組成的天賜系統,對智能電視的應用模式進行了全新的定義。
像王志國這樣的軟件及互聯網人才,在這幾年已經逐漸融入創維文化,他們也正在影響創維這種傳統企業的各方面,特別是思維上。如今,創維的新品研發速度明顯加快,“創維人”開始把“消費者”稱為“用戶”,“用戶體驗”是各個環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
其實,彩電已經成為繼手機和平板等移動終端后最熱門的產業,因為彩電智能后,用戶不玩電腦了,不玩PAD了,開始玩彩電了,這一點從彩電的激活率和開機率持續增長就能反映出來。楊東文堅信,彩電的春天再次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