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正在逐步改變著傳統的市場環境、消費模式及消費習慣,傳統的營銷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中國的電子商務行業正處于快速與緩慢并存的特定階段,那就是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正快速向互聯網傾斜,很多企業的反應速度則遠遠落后于市場的反應速度和要求,滯后于市場。”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軟件和服務提供商———上海商派(ShopEx)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李鐘偉說,從事實體經營的品牌企業已經到了必須直面營銷模式變革之時。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中國網民人數已經突破4億大關,在未來2—3年內,中國網民數量會進一步突破5億大關。網絡正悄然改變著消費者的購物模式和習慣,而龐大的網民群體則孕育著巨大的市場商機。
目前,網購僅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而韓國這一比例約為10%,美國約為4%。國內網購成長空間非常大,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增長將更迅速。同時,網絡用戶呈現年輕化特征,16—32歲的用戶占比高達83%,這個群體消費需求旺盛,擴大消費大有潛力可挖。
商務部發布的《關于加快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提高社會公眾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度和參與度,開拓適宜網上交易的居民消費領域,培育和擴大網上消費群體,到“十二五”期末,力爭網絡購物交易額占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
商業環境的變化、不斷凸顯的商機、主管部門的推動,都要求企業高度重視電子商務工作,要從戰略到策略盡快盡早做出抉擇和應對。
對于傳統企業如何觸網發展電子商務,李鐘偉等業內人士認為,生產型企業介入電子商務有三種情況:一是企業將它們生產的產品交給經營不錯的網店或網上商城渠道來做,比如與當當、卓越、京東商城等網站合作,將網上平臺作為一種銷售渠道,給這些線上平臺的運營商供貨,其實這與給線下門店的渠道商供貨基本沒什么區別。另一種是企業選擇淘寶、拍拍、有啊等第三方平臺開設旗艦店進行產品的銷售,采用這兩種方式其實就是傳統業務在線上擴展與延伸,對于企業來講最大的便利就是投入少準入門檻低,但不利之處在于企業不能及時掌控網絡用戶的信息,難以與用戶產生較深層次的互動溝通。第三種方式即B2C模式,是企業自行構建線上銷售平臺,完全自行運營開展電子商務事業,這樣可以完全掌控用戶第一手信息。隨著專業電子商務軟件和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企業在構建自己平臺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很低的成本,運用第三方的技術經驗構建,或者更進一步將電子商務營銷推廣進行“外包”。
目前,像海爾、李寧、復星醫藥、春秋航空、交通銀行等企業已紛紛向電子商務進軍,電子商務業績呈攀升態勢,這足以給廣大的傳統企業借助互聯網升級營銷模式樹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