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和一位同事在孟買一起品嘗印度美味,他跟我聊起了最近讀到的一種別出心裁的旅游策略。
“這些地方打出‘生態旅游’的招牌,”他一邊大嚼咖喱鷹嘴豆,一邊說,“然后,他們就把你推進一間小破屋,沒有空調,沒有電視,也不提供客房服務,卻要收你300美元。你被蚊子叮了?他們管這叫‘回歸自然’的體驗!”
這些生態旅游酒店將一大堆缺陷——簡陋的客房、成群的蚊蟲——包裝成特色,從而收取更高的價格。
“只有印度人才干得出來。”我的同事笑著說。
實際上,將缺陷包裝成特色的做法在軟件業可謂是歷史悠久。至少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軟件業就已經宣稱“這不是漏洞,這是我們的特色”。對于希望成為破壞性創新者的公司來說,將漏洞轉化為特色也是一項關鍵的技能。
破壞性創新的核心,就是刻意做出一些權衡取舍——為簡約、便利或實惠起見,犧牲產品的原始性能。其中的訣竅就是找到一批特定的客戶,他們認為現有解決方案要么太昂貴,要么太復雜,因而能夠接受這種取舍。
換句話說,破壞幾乎總是一種戰略性選擇。開發破壞性產品的公司必須仔細確定自己的目標客戶。
比如說,假設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將速易潔(Swiffer)快速清潔系列產品推銷給那些癡迷于徹底清掃的人,結果會怎樣?這些消費者會覺得,如果他們在使用某種清潔產品時連汗都不出,那么這種產品肯定不合格。實際上,速易潔最初在意大利等市場就遭到冷遇,因為那里的消費者認為,在大掃除時一定要出汗!
因此,寶潔開始尋找崇尚簡單的顧客,因為通常來說,這些顧客面臨的“二選一”并不是“徹底清掃”和“快速清掃”,而是“快速清掃”和“根本不用清掃”。這樣,對于追求簡單的人來說,輕度清掃的“缺陷”就變成了一種“特色”。
2000年,我們第一次購買速易潔時,我妻子欣喜若狂。這東西實在太好用了,就連她那位平日里懶于家務的清掃搭檔(就是我!)也在她的“哄騙”下前來幫忙。有了孩子后,我們又發現寶潔把速易潔設計得真是巧妙,甚至孩子們也能和我們一起打掃房間。我那兩歲的小寶寶對速易潔熱情高漲,簡直要興奮得過了頭。
將缺陷包裝成特色,就需要公司以新的方式來看待市場,并挖掘看似深藏不露的客戶。我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問題來理順思路:
- 你的創意有哪些具有競爭力的選擇方案?
- 哪些方案較好?
- 哪些方案較差?
- 是否有人認為現有選擇方案無法接受?
- 在哪些情況下,使用現有選擇方案會出現問題?
下一次,當有人讓你修正創意中的一個潛在缺陷時,你就可以找到一位將缺陷視為特色的客戶,從而把問題轉化為優勢。
翻譯:陳媛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