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表明,占投票總數41%的議員一致認為,中國位居英國貿易伙伴之首,等同于選擇美國為首的議員比例。但選擇中國作為英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的議員占到了31%,高于選擇美國位居第二的比例(18%)。印度也榜上有名,被議員和輿論領袖列為未來5年內英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但調查結果同時也為中國敲響了警鐘。雖然中國的重要地位得到普遍認同,但接受調查的議員和其他輿論領袖的核心人物普遍認為,中國公司進入英國市場并非易事,仍舊困難重重。
87%的輿論領袖把“英國缺少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作為中國公司進入英國市場的困難之一。被調查的議員中有89%持同樣的觀點。然而更多的議員(90%)認為中國公司面臨的更大挑戰是“中英從商方式的差異”,持此觀點的輿論領袖占到83%,稍少之于議員的比例。
在“缺乏對西方營銷方式的了解”和“缺乏對西方市場的了解”兩項調查中,接受調查的兩類人群都認為前者對中國公司進入英國市場造成的阻礙更大。選擇前者的兩類人群比例分別為:輿論領袖為68%,議員為82%。值得一提的是,在輿論領袖中,從事媒體和交流工作的人們普遍認為,“缺乏對西方營銷方式的了解”和“英國缺乏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兩項則更可能成為中國公司進軍英國市場之路上的絆腳石。
勞勝多德公關公司的喬安娜·多德女士擅長協助中國公司在英國開展營銷及公關活動,她指出:“很高興看到中國在英國的未來貿易中受到如此之高的重視。但同時,如果中國公司和品牌想要在英國市場取得成功,那么從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公司需要重新考慮其對英國市場的設想和期待,不要低估了立足英國市場所存在的一些潛在問題。”
除了議員和輿論領袖,Populus公司同時也在英國民眾間進行了民意調查。調查內容之一為“你對不同國家的熱情以及關注程度”,要求受眾按熱情度從低到高的順序打分。在這項百分制的調查中,中國的平均分為38分,僅位列法國(48分)和美國(53分)之后,而略高于俄羅斯的分數。
在關于“中國制造”質量的調查中,有4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不及英國產品,略高于持相反意見人數的3倍(14%)。在調查的受眾中,持此態度的年長者人數明顯高于年輕人。在55歲到64歲和65歲以上的兩類人群中分別有60%和56%的人認為中國產品比英國產品質量差,而在18歲到24歲和25歲至34 歲兩個年齡段的受訪者持此態度的比例分別為33%和32%。
勞勝多德公關公司的喬安娜·多德對此評論說:“公眾對商品質量的態度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商品的銷售量,質量問題不容忽視。因此,中國公司尤其需要重視這些數據。解決此問題的出路之一就是為中國的商品創立品牌,而不是保持加工商的地位。未來的趨勢是,更多的英國人會融入到與中國的貿易中,尤其是議員和輿論領袖們。他們較之大普通民眾對中國的印象更正面、更積極。但從調查數據不難看出,中國公司更應該做的是,從各個方面加強中英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而提高中國品牌的認知度。”
Populus公司還針對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在2009年1月發布的對華戰略文件《英中合作框架》,在國會議員和輿論領袖中進行了知情度調查。73%的意見領袖從未聽說過此文件,并且無人對此文件有詳細的了解。而另外一類受調查人群,如對輿論有極大影響力的倫敦金融城及大型公司集團的高層管理者對此文件的認知度本應更高,但他們中也只有19%的人聽說過此文件,而且無人對其具體內容有詳盡的了解。國會議員的知情度比例相對高一些—42%的人沒有聽說過此文件,56%的人聽說過但并不十分了解此文件,只有2%的人對此文件的內容非常熟悉。
關于此次調查的說明
輿論領袖:Populus公司從能夠對英國輿論產生影響的近1000位重要人物中選出122位進行此項調查研究,其中包括以下公司及機構的高層管理者:倫敦金融城、政府、媒體交流公司、公共事業單位和非政府機構。調查時間為2009年7月12日到22日。
消費者:調查于2009年6月19日到22日從網上進行的,接受調查者為1105位英國成年人。為了使調查盡可能代表所有英國成年人的意見,其結果根據英國實際成年人的人數和比例進行了調整。
國會議員:調查于2009年6月29日開始持續到7月24日,通過網上、電話以及郵寄問卷方式進行。為了使調查盡可能代表所有國會議員的意見,其結果根據英國各黨派人數和比例進行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