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政府的號召或突如其來的自然災難,許多企業不惜調動大量資金或物資捐獻給社會,開始轟轟烈烈,但贊助的過程結束了,企業發現自己的“義舉”已隨風而逝:媒體在報道時輕描淡寫,政府在總結中一筆帶過,普通民眾對此一無所知——究竟是哪里出錯了?
“M3.0時代,我們如何進行社會公益
營銷
?”這是來自一位民營企業“慈善家”在“橙色沙龍”中的困惑。也許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社會公益營銷所注重的是企業自身的營銷,而不再只是社會公民——社會公益營銷已越發像是一個企業具體的商業目標。這正如陳一木丹所說:“基金會只有當作一個企業,一個品牌來辦,用專業的營銷方式涵蓋其作為社會公益營銷的發展脈絡,它才能存活下來。”
跨國企業進入中國,之所以在中國能夠迅速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感與品牌知名度,這與他們在公益贊助上的成功運作有密切關系,而它們的社會公益營銷本就是本著長遠的心思而來。而對中國企業來說,新的商業環境下,必須摒棄“慈善家”的觀念和意識,從戰略的高度去看待商業贊助,通過多種營銷手段的配合,使公益贊助項目真正成為一種“對社會有益,對企業有利”的雙贏行動。
公益贊助,聯合營銷未必對路
“M3.0時代,就是科技化的聯合營銷時代。”不過,在社會公益營銷上,這句話也有其不對路的地方。
黃雙民是流沙集團的副總裁,主要負責集團對外的公共事務工作。由于老板一向為人低調,雖然流沙集團在行業中實力數一數二,但一直少在媒體上曝光,企業鮮為外界所熟知。在黃雙民的勸導下,老板意識到對外宣傳的重要性,開始有意識通過公關的手段去打造企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當時,省政府正在啟動一個關于關注貧困百姓健康的社會項目,并廣泛發動企業積極參與,黃雙民認為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公益贊助機會,既可以迅速提高流沙集團的知名度,又有利于構建良好的政府關系,老板也認可了黃雙民的想法。在黃雙民的主導下,公司投入二百萬元,與省一家著名的醫院合作,免費為家庭貧困的山區患白內障的患者免費做手術。在與醫院簽署了合作協議之后,合作全程交由醫院去操作。
活動結束后,黃雙民發現,雖然媒體對此次公益活動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但新聞報道基本只提到醫院一方,對真正的投入方流沙集團幾乎只字不提,省里領導在活動結束時的總結中,也竟然沒有提到此次活動的贊助者及主導者流沙集團。
二百萬的公益贊助雖然是做了一件社會大好事,但對流沙集團而言,卻不是一次雙贏的結果。因此老板大發雷霆,黃雙民陷入了苦惱之中,問題出在哪里?
流沙集團在公益贊助項目所遇到的問題,在中國的企業中并不是個案。在一個功利的商業化社會中,企業進行公益贊助雖然不純粹為了商業目標,但從企業利益的角度上看,企業總是希望其公益贊助可以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社會因企業的行為而受益,而企業也因此受到更多關注或贏得消費者好感。令人的遺憾是,中國企業在公益贊助行為上,到最后總是變成了“無名英雄”或者效果不如意。造成這種結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對公益贊助行為的認識存在偏差。在中國的傳統思維中,做好事不留名是一種最高尚的道德情操。受此思維影響,一些企業家在進行公益贊助時,純粹只考慮到盡一份企業的社會責任,而沒有想到如何讓公益贊助變成一種雙贏的結果。
其次,對公共關系的理解有待提高。在企業對外宣傳與影響力傳播上,大多數中國企業只懂得選擇廣告的手段去進行,對于公共關系的運用,要么毫無認識,要么不知如何運用。公關思維的匱乏,使得企業很少考慮公關戰略方面的策略制定,這造成企業很少將公益贊助作為一種公關手段去運用。
再次,對公益贊助的運用不夠嫻熟。公益贊助作為一種有效的公關手段,已經被西方許多企業經常運用,而中國的企業由于公關思維的匱乏,在這方面一直裹足不前。從營銷的角度看,中國企業在公益贊助上往往出現兩種情況:要么急功近利甚至弄虛作假,像印度洋海嘯時,廣州某企業當眾許諾無償贊助50萬,在大肆炒作一番之后,竟然沒了下文,一時間引來社會各界的批評與反感。要么策略不當,無法達到雙贏結果,最后只當無名英雄。
M3.0時代,跨國企業的公益贊助
企業越來越認識到公益營銷對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重要性。跨國企業在這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早在1952年,寶潔就建立了“寶潔基金”。今天,寶潔公司和寶潔基金會每年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捐款都超過了5千萬美元,不斷向有需要的人、向有需要的地方伸出援助之手。依靠著這種積極、主動、持續的公益贊助,寶潔在全世界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美譽度與強大的影響力。在中國,寶潔是知名度最高、大學畢業生最向往工作的跨國企業。
在中國的公益贊助項目中,寶潔尤其支持教育事業——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院,寶潔公司都給予高度的重視。寶潔在教育上的公益贊助,大抵遵循以下三項思維邏輯:
第一,通過贊助,影響中國最高端的知識人才。寶潔相當多的教育贊助項目,集中于中國科學院、
北大
、清華等中國最優秀的研究機構、大學,那里聚集中國最頂尖的知識人才,他們是寶潔公司最希望吸引的發展人才。
第二,跟隨政府關注的焦點,贏得政府的認同。“希望小學”建設是中國政府所積極推進的宏大工程,寶潔不斷投入資金支持中國希望工程,贏得了中國政府的高度贊許。
第三,關注中國下一代,將品牌影響力對準未來消費者。寶潔投入巨資啟動“春蕾計劃”,支持中國少年兒童的教育工程,從營銷的角度上,寶潔已經將品牌影響力對準了其未來的消費者——中國的少年兒童。
在寶潔等跨國巨頭企業看來,公益贊助既是表現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好方式,也是贏得政府認同、打造企業品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而出色的商業化運作則使得公益贊助變成一種社會受益、企業有利的雙贏行為,并使企業有動力不斷進行循環投入。
中國企業的自主公益營銷
寶潔公司發明了公益贊助的“楷書”模式,那么,中國企業應該怎么辦?
顯然,不能重蹈流沙集團的公益贊助覆轍—中國企業需要自主公益營銷。在企業自主公益營銷方面,涼茶行業的翹楚—王老吉,以其“企業公民”理念,成為了中國企業公益營銷的一個新坐標。
從2001年開始,加多寶集團就以“圓今日學子夢,造未來棟梁材”的愛心理念,連續7年舉辦“王老吉·學子情”愛心助學活動。從企業公益營銷的時間延續性來看,此活動目前已成為國內針對貧困地區、貧困人群的大學助學捐款的穩定平臺之一。而2007年的“王老吉·學子情”愛心公益助學活動,其活動范圍更是輻射全國,重點覆蓋廣東、福建、浙江、海南、湖南、湖北、廣西、江西、江蘇等9個省(自治區)31座城市,活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極大重視,尤其得到了當地居民對王老吉的強烈的
企業文化
認同感。
目前,“王老吉·學子情”活動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規范、制度化的機制,包括受捐助者的選拔機制,并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有王老吉自身特點的企業慈善文化。一位長期關注企業文化研究的專家表示,這是加多寶集團將“企業公民”理念融入企業文化的一個表現,公益活動也成為了王老吉文化營銷的一部分,同時也符合王老吉品牌的“草根”定位。
參照寶潔、王老吉們對公益贊助的成功運作中,企業要避免再出現“對社會有利,對企業無益”的結果,自主公益營銷可以遵循以下的策略原則:
時機性原則。恰當的時機進行恰當地贊助。當社會出現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時,社會、媒體、民眾對事件的關注度最高,如果企業能夠在第一時間主動表態,必然可以引來更多注意力,也最能吸引媒體的報道。與
市場營銷
一樣,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投入的數量,而是能夠預先抓住最適合的時機,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商業運作化原則。公益贊助,策略先行。對于企業而言,公益贊助可能視為一項企業營銷行為,所以在執行公益贊助時必須視其同企業其他營銷活動一樣,策略先行,預先將整個過程的每個步驟考慮周到,包括何時贊助、贊助多少、何時舉行新聞發布會、是否邀請政府官員見證、媒體宣傳計劃如何執行等等。只有考慮充分,把握得當,才能使企業避免成為“無名英雄”。
長期性原則。將公益贊助視為企業一種商業戰略。對跨國企業而言,公益贊助是一項長期的商業策略行為—持續的投入與持續回報推動了他們不斷進行公益贊助,在這種前提下,跨國企業積累起深厚的品牌美譽度,獲得了媒體持續關注。在實力允許的前提下,中國企業可以將公益贊助納入
企業戰略
的一部分,通過對某一公益項目持續性的贊助,最終獲得政府、媒體的認可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