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思想,新世界
社會的動力是思想。不同的思想形成不同的文化,營成了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沖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孕育品牌的土壤。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精神。沒有
易經
、五行八卦,就沒有中國的醫學、太極、建筑美學、中國文化。同樣,
銷售
額的背后是利潤,利潤的背后是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的背后是商業哲學。而品牌是企業商業哲學的外在表現,品牌是企業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的航標,在不斷變化的海洋中適應并創造企業的穩定性和一貫性。它的作用就在于能將企業的商業哲學準確地傳遞給消費者。然而,只有當企業的商業哲學與社會新思想保持一致時,才能發揮超凡的能量。比如,日本
零售
商無印良品的商業哲學就是“返璞歸真”,它們成功了,是因為它們抓住了社會的新思潮。它們發現,在同質、浮華的商品世界背后,開始有一群人渴望值得信賴的東西——真實、純正、特殊、稀有。因此,無印良品出售“無品牌”的產品,沒有商標的衣服和家用品。它們刻意把產品做得簡單、樸素、無裝飾、純實用。這不是一個理性訴求,它邀請人們加入一個追求樸實無華的隊伍,一個逃離流行品牌的避難所,最后,無印良品成為年輕人表現自我價值的生活道具。
2、新技術,新格局
工業社會最大的改變是讓時間變得像機器一樣有規律,從而時間可以像機器一樣創造財富,并可以象流水線一樣可以預知下一步會發生什么。至此,技術一次次第推動著商業社會,改寫著競爭格局。正如“蒸汽機把世界推入了工業革命時代,互聯網讓世界忽然瞬間聯系在一起”那樣,技術的變革對人類的個體生活、社會價值體系,也包括企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是一次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既痛苦又甜蜜。同樣,在行業競爭中,新技術的誕生往往意味著洗牌的機會。新技術出現也會重塑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的基因。因為掌握新技術,從而成為市場的新寵或持續領先的例子層出不窮,過去的IBM、微軟到現在的google,甚至快消品領域,新技術都是開拓市場秘密武器。在今天,提到數碼產品就能想到蘋果、提到世界上最好的剃具就會想到吉列,使他們歷久彌新的力量,不是別的,正是它們不斷創新、引領世界的新技術。新技術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主要贏利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品牌的基因再造提供不斷的新機會。
3、新結構,新體系
結構性的變化會導致整個事物發生不可逆轉的趨勢。社會結構的變化加劇了中國貧富之間差距。價值鏈位置的改變、全球范圍的并購風潮,正在重組著品牌的基因。社會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面貌發生劇變。社會主義使當時的中國只有工人和農民兩個階級,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改變了這一切,商人(現在叫做企業家)受到尊重,土地可以買賣讓農民轉身為新的“地主”,工人則成為了當今中國最窮的一個群體。對企業而言,有兩個典型的結構變化,一是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上的位置變化、另一個則是關于企業之間的并購聯合,它們都會導致企業、品牌基因產生新的內涵。二十一世紀開始后,研發、設計和
營銷
成為價值鏈中最為賺錢的環節,而生產就是低利潤的代名詞。美國最早領悟了這一點,最先開始外包,攫取了世界最多的現金利潤,而把中國、印度變成了“世界工廠”。直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到來,才促使中國的很多企業開始驚醒,真正走向“中國創造”的道路,這個時候品牌的基因就必須跟著突變。同樣,并購整合也會給品牌帶來新的基因元素,聯想并購IBM筆記本業務,或許沒有給IBM品牌帶來多少幫助,卻大大提升了聯想品牌的號召力,鞏固了聯想品牌電腦在中國的至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