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重互動忌硬推。在微博、微信上,銀行直接發布新產品或公布銀行相關動態,用戶的轉發率和評論率都不高。而通過發起互動話題,或回答用戶疑難問題的形式,獲得的傳播和互動效果比較好。因此,微博內容切忌全部都是產品推薦的硬推廣,可以增加一些體現公益形象或娛樂元素的內容,以降低用戶對微營銷的反感度。在進行銀行產品促銷推薦時,可通過發起話題或回答用戶疑問的形式;對用戶的疑難問題和建議,銀行需積極參與回復討論,以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平臺,避免形成一種單向交流。針對銀行微博、微信的維護,不應僅是一個管理員的職責,可引導銀行內部員工多關注銀行微博、微信,并參與互動,以提升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交流氛圍。
二是重價值忌噪音。微博、微信的特點更像一把雙刃劍,由于微營銷屬于“許可式”的,只有在得到用戶關注后,品牌才可展開對話,雖然這部分用戶可以被明確定義為品牌的忠實用戶,但他們也可以隨時關閉與品牌之間的互動。如果銀行微博、微信頻繁推送無價值的信息,那么這些信息對客戶就是噪音,反而引起客戶反感,一旦賬號遭到客戶刪除,會損害品牌形象。正如有媒體所說:“提供價值,而非吸引眼球,這是微信的態度,也是它能否成功的關鍵”。銀行賬號不需要頻繁推介信息,每日
一、兩條足以,保持適當頻率,內容應是客戶關注的重大財經事件解析、理財小竅門、業務辦理小知識等方面,事實證明,信息越與客戶生活相關度越高,該賬號對客戶的粘合度就越大。
三是重整合忌碎片。微博、微信可以把文本內容、圖片展示、語音客服整合為一體,其信息量和吸引力將強于任何一種單一的內容傳播方式。微博、微信還提供了很多應用,比如“漂流瓶”、位置簽名、二維碼、開放平臺、語音信息和公眾平臺,銀行可以根據這些應用特點,選擇個性化的推介方式。如大眾化的產品,可以放在微博開放平臺和公眾平臺,達到傳播廣度的效果;地域性或個性化的產品信息,更適合使用微信推送到特定的客戶,達到傳播精度的效果;如果是品牌形象推介,可以使用多媒體手段,甚至配合類似“漂流瓶”這樣的小游戲,更好地吸引客戶關注。(來源:《中國城鄉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