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很多年輕人都喜歡生活的自由一些、超脫一些,但是到了社會上卻發現自己自由不了、超脫不了,甚至是四處碰壁。他們不論做什么,總害怕有人說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行,慢慢地陷入一個誤區,說話、做事總想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嚴重了就變成說話、做事怕這怕那,畏首畏尾地把自己限制到一個圈內。
面對這些疑惑,如果以“認知度”、“認同度”、“敬重度”這品牌“新三度”為指導,或許就會豁然開朗。
“認知度”——精準定位“自己人”
無論是企業的品牌建設還是個人的品牌打造,最關鍵的是“定位目標客戶群”,找到“自己人”!然后想盡一切辦法跟他們溝通。作為企業,就是要讓消費者對
企業文化
、品牌個性、產品特色等情況有所了解,使他們進一步的認知品牌。而不是向所有人投放廣告、盲目傳播,如果只局限在10幾秒的廣告上,那所有的客戶對你的產品也只是一知半解。定位好自己的目標客戶群,獲得他們的認知,這樣便可以使品牌更精準的傳播、找到更精準的客戶,這樣的品牌傳播才是高效的。
作為個人處世也是一樣,天下之大,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讓所有人都了解你。你在生活里做了一件大事、工作上完成了一個大項目或者努力追尋著自己的夢想,這時會聽到風言風語,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不理解。其實這很正常,剛才說過人是多面的、多元的,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他所理解的你,你不能總期盼著去讓所有人都了解你、理解你、認知你,你也得定位好你的“目標客戶群”,比如說你的父母、同事、兄弟、朋友等等,這樣才能更精準的找到你要相處的對象。他們對你全面的認知,他們知道你的性格、愛好、特長、經歷等等,有他們理解你、認知你就足夠了。
“認同度”——牢牢抓住“自己人”
在得到客戶的認知之后,客戶需要進一步了解我們品牌的內涵,認同在品牌傳播中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可是如今隨著商品的多樣化與消費者主體的不斷變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別人說它好,我不一定認同,所以在品牌上想要取得所有客戶的認同也變得不現實。世上總會有一些人與我的世界觀不同,他不認同我的品牌,甚至一些“憤青”可能會對我們拍板磚,但是我不在乎,因為我不可能讓所有人都高興、都認同我的品牌。我只要牢牢抓住我認同的這一部分人,這些社會的精英、這些有思想、有良知的人,做到讓他們認同就足夠了,丟掉他們才是我最大的災難。
反過來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生活在社會之中,也是如此。或許有些人會不認同你的工作、不認同你的夢想,一定不能因為太在意這些而動搖了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否則你將像“墻頭草”一般,最終只能左搖右擺沒有發展。對于那些認知你卻不認同你的人,你也不需要非得想方設法得到他們的認同,你要時刻告誡自己,不是因為你不認同我,我就不認同你,而是我就要做堅持自己夢想的人,要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那類動搖我目標和方向的人跟我不是一路人,我肯定也不跟他交朋友,他在不在乎我無所謂。
“敬重度”——學會打動“自己人”
消費者通過對一個品牌的認知、認同,最終表現出對該品牌的尊敬與支持,進而延伸、轉變為敬重。敬重最重要的一點是相互的、平等的,它已經不限于純粹是買賣關系,我把他們當做我的客戶不是因為他買了我的產品,而是因為我尊重你的夢想、你的需求、你的價值觀,因為我們是“自己人”。我用自己的努力幫助客戶去實現他的夢想、滿足他的要求、體現他的價值觀,這樣就會得到客戶的敬重。當敬重成為一種常態的時候,企業與客戶的關系才會變得長久、可持續。所以品牌不在于認同你人數的多少,而在于你能否打動認知、認同的你那部分人的心。
作為個人來講,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支持和敬重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首先應該學會的是敬畏真理、敬重他人。做人做事一定要不卑不亢,牢記敬重是相互的,人與人是平等的,想要獲得別人敬重的前提是先敬重對方,這個敬重不是趨炎附勢、阿諛奉承,而是在互相認知、認同的基礎上,發自內心地敬重對方的夢想和價值觀,這一點上萬不可以太“自我”,而在踐行自己的夢想和價值觀的時候卻要學會“自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矩”就是真理、客觀規律,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基本判斷——符合真理和客觀規律!堅持對的事情做就可以了,不要怕這怕那,只要我做的事、說的話是對的,是誠心誠意的我就會堅持到底。只有這樣才可以“從心所欲”,活出真“自我”,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