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種套餐看起來好像相等,但是實際上,33%的降價相當于加量50%。數(shù)學計算時間:假設標準咖啡的價格是一美元三夸脫(即每夸脫0.33美元),第一種套餐一美元可以買到4夸脫咖啡(即每夸脫0.25美元),第二種66美分可以買到3夸脫咖啡(即每夸脫0.22美元)。
結果:免費得到多余的東西比得到同樣的東西、花錢更少,感覺好點。對這一簡單事實的應用卻是極廣的。賣燕麥么?別談什么降價,講講盒子大了多少!賣車?省省大談MPG轉換的口水吧,談談能多跑多少英里。
這種小技巧能行得通,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消費者們不知道到底商品該花多少錢,所以我們就依靠我們大腦中并不嚴格定量的部分;第二,盡管人們花的美元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卻依據(jù)加起來能導致數(shù)學盲的線索和半思維來做出決定。
下面是另外十種消費者數(shù)學很差的方式,在歷史學家兼作家威廉·龐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幫助下完成。
(2)我們受到第一個數(shù)字的嚴重影響。你走進一家高端的商店,就假設是愛馬仕(Hermès)吧,你看到一個包包的標價是7000美元。”哈哈,那簡直貴得離譜!”你和朋友說。”7000美元就買一個包!”然后你發(fā)現(xiàn)了一款很好的手表,標價367美元。和天美時(Timex,是美國人最喜歡的時尚類手表品牌,以低端產品為主—譯者注。)手表相比,這款絕對超貴。但是和那款你剛剛記得的7000美元的包包相比,這絕對是便宜貨。這樣,商店就能調整或者定下你的消費預期。
(3)我們很害怕極端。我們不喜歡廉價的感覺,我們也不喜歡上當受騙。既然我們不確定商品的價值多少,我們就會避開過高或過低的價格。商家就會利用我們對中庸的偏愛來對付我們。下面是個不錯的故事:
人們有兩種啤酒可以選擇:2.5美元的高級啤酒和1.8美元的廉價啤酒。約80%的人會選擇更貴的那種啤酒。現(xiàn)在引進第三種啤酒,除了前面兩種,還有一種超便宜的啤酒,只需1.6美元,現(xiàn)在80%的人會買1.8美元的啤酒,其余人會買2.5美元的啤酒。沒有人選擇最便宜的啤酒。
第三次,他們撤去了1.6美元的超便宜啤酒,換成一種3.4美元的超高級啤酒。大多數(shù)人選擇2.5美元的啤酒,一小部分人選擇1.8美元的啤酒,約10%的人選擇最貴的3.4美元的啤酒。
簡而言之,我們都是金發(fā)姑娘。(Goldilocks,童話故事”Thestoryofthethreebears”里小女孩的名字。故事里Goldilocks去了三只小熊家,總是選軟硬中等的椅子和床等—譯者注)。
(4)我們都愛理由。